消失的沿街叫卖声

        小商贩们传统的沿街叫卖声已经消失好多年了,但是那种熟悉而亲切的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响起,使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上世纪七十年代,尽管私营经济还没有放开,但是在农村还是出现了一些小商贩,有的是代表集体经济的,有的是出来讨生活的。他们继续沿用着传统的、被人们所熟悉的叫卖声,走街串巷,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给那个时代的人留下了一份美好的记忆。

        “梆——梆——梆梆”两长一短的有节奏的敲击声,这是“豆腐梆子”的声音,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是换豆腐的来了。

        换豆腐的人挑着一副担子,担子的一头是豆腐,另一头是箩筐。一边敲着豆腐梆子,一边吆喝着“换——豆——腐来——”

        村里的老太太听到熟悉的梆子声,一手拿着碗,一手拿着瓢,瓢里面盛着小半瓢豆子,从家里走出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换豆腐的人拿出秤来,先称了豆子,把豆子倒进后面的箩筐里,然后按照谈好的换算比例称好豆腐,放到老太太的碗里。就这样,一笔交易就完成了。

        “拿——烂——头发喽——换针”。不用说,听到这熟悉的吆喝声,就知道是“换针的”来了。

        一位上了年纪的弯腰驼背的老人,推着一辆独轮车,车子的两边是两个偏篓,车子后面是用铁丝编成的长方体的笼子,笼子内有隔层,摆放着一些小物件,有妇女们针线活常用的缝衣针、线、扣子、顶针等,有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哨子、洋茄子(气球)、玻璃球、小刀子、小喇叭等,还有女孩子喜欢的红头绳、塑料绳、鸡毛毽子。笼子里的物件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家里有价值的废品换。我记得女人们梳头时攒下的一小把头发,就能换上一、二枚缝衣针。因此,这种商贩通常被称为“换针的”。

        “磨剪子来——戗菜刀——”。这不是演电影,确确实实是那个年代发生在村里的一幕。

        磨刀人肩扛一条长板凳,板凳的前方有块磨刀石,一边走一边吆喝。有人来磨菜刀时,他会放下板凳,骑在板凳上,身体前倾,用力磨起刀来,不时往磨刀石上洒些水。磨上一段时间之后,用拇指轻轻地摸一下刀锋,试试刀的锋利程度,直至满意为止。

        如果是磨剪刀,会在磨剪刀前,拿出随身携带的小铁锤,熟练地冲着剪刀敲打几下,松开两片剪刀。等磨好之后,再敲打几下,调试着剪刀的松紧。然后拿出一块破布,试着剪几下,感觉一下剪刀的锋利程度。

        “赊——小——鸡来——”。春天到了,这种吆喝声多了起来,是赊小鸡的来了。

        赊小鸡的骑着自行车,后座子上载着鸡笼,鸡笼里盛着一只只毛茸茸的小鸡,进村后,一边走一边吆喝。

        赊小鸡的老太太,在选好中意的小鸡后,用手拎起上衣的前大襟,把小鸡放到里面,高高兴兴的兜着小鸡回家了。

        赊小鸡的方式,是一种信用交易,春天把小鸡赊出去并记好账,等到了秋天,根据小鸡的成活率来收钱。

        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传统的沿街叫卖声消失了,有些小贩们从事的行业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目前丰富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供应市场。而保留下来的一些行业,也不再沿街叫卖,而是转入了市场交易。这些传统的叫卖声,成了人们的一种美好回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夏天在家的早上,不是被清脆的鸟叫声叫醒,就是被沿街的叫卖声叫醒。村子里的人们差不多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maoerheng阅读 2,854评论 0 0
  •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国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萧乾先生写过一篇散文《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
    月色应觉玉光寒阅读 5,348评论 11 121
  • 叙述城市的角度可以很多。英国近代作家阿狄生的《伦敦的叫卖声》就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很有趣的角度。这是一篇著名的英国散文...
    大地倚在河畔阅读 9,142评论 7 7
  • 在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有这么两句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试想一下,暮春时...
    白露月明阅读 3,947评论 0 6
  • 午后,耳边突然传来一声“磨剪子嘞......磨......菜......刀”那悠长悠长的叫卖声,耳朵仿佛突然被唤醒...
    徽韵蒹葭阅读 4,187评论 10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