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灯泡,每天一亮,我是叶宜亮,分享今天学习的一点心得:成长心态是可以被培养的。
实验证明
2007年,德韦克与斯坦福大学的卡莉·切希涅夫斯基、哥伦比亚大学的莉萨·布莱克韦尔这两位学者联手合作,决定在初中生中进行一项实验:如果学生受到成长心态的训练,数学成绩可以更好吗?
对于定型心态的学生来说,初中是一个转折点:德韦克发现,定型心态的学生在小学时的表现和成长心态的学生一样出色;但到了初中就急转直下,并且在此后数年里,一直在走下坡路。在德韦克的研究中,学生经常给自己的退步做出定型心态的解释:“我最笨。”“我的数学成绩很糟糕。”请注意,这些孩子完全把自己的能力当成恒定不变的特质。
德韦克与两位学者选定一所学校,针对七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展开了一项研究。对照组学生接受一般的学习指导,实验组学生接受成长心态教育。研究人员告诉成长心态组的学生,大脑就像肌肉一样可以加以锻炼,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增强。也就是说,只要肯努力,就能变得聪明。德韦克对孩子们说:“没有人因为婴儿不会说话,就嘲笑他们笨。”
总体算下来,成长心态组的学生在8个星期内,总共接受了2个小时的“大脑锻炼”的培训。
效果如何?格外惊人。成长心态组的学生,比起对照组,成绩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德韦克证明,人可以学会接纳成长心态,而成长心态也确实能改变人生。
对我们的启发
结合到我们日常的教育当中,我们是否对孩子们有足够多的“成长心态”的熏陶?这反映在两个方面,我们肯定和批评孩子时,使用的措辞,是用了定型心态还是成长心态?例如我们表扬或批评的是他们的定型特质(聪明、天才、懒惰、蠢笨)还是他们的成长特质(努力,勤奋,不够自律、方法方式错误)?
如果我们长期用定型心态去给孩子贴标签,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很可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让孩子要么变得自卑,要么变得固守成功不敢突破。而如果我们能够用成长心态去表达意见,则很可能给予了孩子更多的方向指引。
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两位同学,A比B的学习成绩是更为优秀的,基础要高很多,一直是优生的身份。但我们在一起玩电脑游戏的时候,A只会和我们对战他比较擅长的,而对于比较不擅长的则打死都不肯来一盘,他似乎把这种失败视为对自己一个非常不利的标签,而B乐于在游戏中受挫,他关注的是怎样变得更强,就连玩单机游戏的时候,他都经常会挑选一些比较难以掌控的角色类型,简直有点受虐狂。
多年以后,我观察到的是,B比起A,在能力和成就方面的进步幅度,是要大的多的。这也许只是一个身边的孤例,但我觉得B的成长会是一个必然发生的结果。
考虑到我们在长期而言,遇到挫折和失败几乎是必然要发生的,如何面对挫折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我在这篇里面讨论过: 人终有一败
那么,培养我们的孩子具有成长心态,则是我们的必修课了。
培养的方法
培养成长心态的其中一个有效方法,是“回忆来时的路”。
经常提醒孩子们,他们现在所掌握的每一件技能,都是由入门水平开始,逐渐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大脑对每个能力的掌握,都像肌肉一样,可以被锻炼和提升。大脑并非一成不变,而恰恰相反,大脑的适应性非常强。很多关于“大脑在XX岁后停止发育”、“XX岁之前是掌握XX技能的窗口期”的说法,已经有不少在脑科学届被证伪,或者被认为是缺乏根据的旧理论。有很多案例也都证明,成年人都可以被显著改变脑部能力结构。(推荐阅读《刻意练习》里的案例群)
所以,请留意自己的措辞,你给孩子们日常灌输的是哪一种心态思维,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这至关重要,
悄然间,你塑造了孩子未来面对每一个困难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