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有44个“扰动惯性”的真实案例,分为五大主题--自我、原生家庭、工作与理想、亲密关系、人际关系,每个主题的后面都梳理了干预的思路方法,称为“改变的工具箱”。
试一试,无论结果如何,至少有个结果。
这本书是一本“行动之书”。所有的答案都藏在新的行动里。行动很难。不是因为懒。很多人并不真的“懒”,他们宁肯为了维持一个不舒服的惯性,每天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但他们害怕“新奇”。行动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请当事人尝试的变化一定要小之又小,近乎不变。
比较有感触的三个案例
一、自我主题中的第五个案例《一直在失去,一直不甘心》
1.问:三十几岁了,职场和亲密关系都是失败的,和亲人也充满隔阂。失落、失败、失望、失意、一再失去,是“失小姐”。二十几岁的时候,对人生充满幻想,但是幻想与现实的差距让我愤怒、焦虑和痛苦。三十几岁的时候我看清了现实,了解了自己的定位,可是时间已带走了本来有的机会和选择(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职场)。人生随波逐流,一路往低处走,一手烂牌不知是该打下去,还是放弃算了!
2.答:三十多年一直处在失去的状态里,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没有失去,那就是对现状的“不甘心”。你放不下“不甘心”。并给出建议:请你每天拿出一个小时,在这一小时里暂时放下不甘心的感觉,去体会一下,假如这一刻的生活是你这一个小时能过上的最好的生活,你知足了,不奢望再有别的,你打算怎么利用这一个小时,让自己过好一点?
3.反馈:“执“与”失”:人生上半场一分没得,眼看就要零分交卷。前半场有多失意失落,后半场就有多想要逆风翻盘,这不就是人的求生欲吗?已经完成了KPI的人,接下来才有资格随意发挥不是吗?越是求不得,越是放不下,这就是所谓的“执”吧。执者失之,“执小姐”和“失小姐”从来都是一体的。
三十多岁逐渐认清现实。可是现实之重,不是人人可以承受的。鲁迅(真的)说过,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李老师说放下吧,哪怕一小时,做点对自己好的事情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要做什么。准确来说,每一天每一分钟除了必要的工作,我都无处可去,无处想去。活着是惯性,不是选择。
4.复盘:认为回信没有把握好的地方——在平均用力。在这里,平均用力就是拉偏架。即便只建议提问者用一个小时体验“放下”,即便说成探索,还是带有“何妨换一种心态试试”的暗示。难怪被感知为“李老师希望我放下”。一旦有较量,就偏离了自我探索的旨趣所在。如果再来一次的话,我会表达得更明确:不要放下。保持住你的痛苦。痛苦当然可以是人存在的方式。
5.我的感想:我有和提问者一样的问题和现状,放不下,做事有头无尾。我可以尝试李老师的建议。
二、工作与理想主题中的第8个案例《我是普通人,但我不甘心》
1.问:今年我已经是第二次考研,但是依然失败了。我已经二十八岁了。看着曾经和我在一个水平上的同学读研毕业,在省会城市工作,或者在大学做教师,或者结婚生子,而我还在大城市飘着,没地位、没钱,也没归宿。深深地感觉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我也慢慢逼自己接受自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告诉自己曾经的成绩不等于现在,也告诉自己脱下校服,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家庭和经历买单。但我还是不能接受,我怎么这么失败?
[if !supportLists]2. [endif]答:我猜想你有一个假设,你希望在二十八岁的时候,就可以为将来一生找到一个足够“好”的活法。很诱人,但也造就了你现在的苦恼:在你目力所及的范围,还没有看到好到可以托付一生的活法。怎么办?——我有一个提议:
你只负责眼前一年,把未来的一生交给“命”。
你要想的是:如果只能安排二十八岁这一年,这一年要怎么活?
不知道这样会不会简单一点。能把一年安排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已经很不容易了。
3.反馈:李老师说让我想想怎么过好这一年,把它过成我想要的样子。看了这样的文字让我很轻松,有点一只脚趾触碰到了“活在当下”的那根线的意味。因为一些原因,提问者只能在这一年给自己安排一天。
4.复盘:不是放不下,而是不允许自己放下。而对于放不下的人来说,一年能拿出一天的假期,就很好了。但是要把这一天圈出来,这样才不会错过。
5.我的感想:我35岁了,朋友、同学、同事都过上了有滋有味的生活,而我还是一个人无依无靠,没钱没地位没归宿,觉得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我一直没有想过每个年龄段应该完成什么目标,正因为没有目标,才得过且过了那么多年吧。我可以借鉴下,只能安排35岁这一年,要怎么活?活在当下是很多与心理学有关的书都会提到的一点。
三、人际关系主题中的第五个案例《心态失衡》
1.问:李老师您好,我有个困扰,就是听到朋友或者熟识的人比我优秀,就会心态失衡,感觉很难过、很失落、很沮丧。我试图把原因归到别人身上去。但我还是会心态失衡,有时想找借口也找不到,然后我就尽量避免接收到这些消息,可常常无法避免,心情十分低落。我希望自己在听到这些消息时心态能不那么失衡,不会特别影响心情。希望李老师可以给我一些建议或启发。
2.答:没必要约束自己的心态失衡。因为约束自己是一件特别费力的事。我建议你先试一次,不加约束,看看它最严重能怎么样。就当做个实验——失衡的时候不做约束,任由这个情绪发展,看看会失衡多长时间?带来多大危害?最严重的时候会扭曲到什么程度?最后会怎么样好转?
3.反馈:我默默哭了一场,一边哭一边写自己觉得委屈、凭什么我也很努力但却感觉事事不如人这种类似的话,哭过写过之后感觉好多了。
4.复盘:成长本来就要慢慢来,又有领悟,又会保留一些习惯性的不接纳。慢也是可以接纳的吧!
5.我的感想:我也是会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尤其是在毕业季,今天六月,看到曾经的朋友、同学或者同事混的很好,就心态失衡了很久。
44个案例,都不错,我只是选取了自己特别有共鸣的三个,也意识到自己内心很渴望不一样的生活,渴求成功,其实我本是普通人中的普通人,又何必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呢?关于自我,想是想不明白的,解决办法往往需要行动。
人生充满不确定性,每个人只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过好当下,让自己摆脱“向下螺旋”--因为心情不好,导致什么都不想做;因为什么都没做,导致心情更差,通过行动处于“向上螺旋”的状态里就好。“向上螺旋”也可以比喻成“滚雪球”:开始了,雪球就会越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