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之大,成效之高,不光是靠天命,也是靠人的谋略。有一定之略,才有一定之功。所以对刘秀的成功,我们可以做一个深度的分析。
第一点,刘秀有他的特点,他很注意做好当前的事情,不好高骛远。不是他没有理想,但是他一定要做好当前的事。造反之前,刘秀是个出了名的乖孩子。建武十七年(41)冬十月,刘秀回到了家乡,家乡的一些父老乡亲就夸刘秀,说他少时就是个谨慎柔和的人。刘秀确实是如此。该读书就读书,该种田就种田,该卖粮就卖粮,还暗恋着邻县的美少女,就是个普通的农村青年。他的志向是“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但是刘秀不甘于平庸,他读书长安,解读时政的高度热情,聊“天变”谶语,“安知非仆”的脱口而出,也流露出他并不是胸无大志的人。刘秀总是做好当前该做的事,当下该干什么干什么。这给我们什么启发呢?一个不能做好当前事情的人,很难做好未来的事。
刘秀在长安读书的时候,用今天的话说,他挺善于理财的,他跟朋友们凑钱买了头小毛驴,再把它租出去,然后用租金供应生活费。就像现在的孩子到北京、上海去念书,他把家长给他的钱投资一辆出租车租给人,然后拿这个租金来过日子。刘秀其实是个很务实的人,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把好吃的放到最后吃,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何炳棣先生在他的回忆录里面说,小时候家里人跟他说,吃饭的时候吃红烧肉,要把一块肉放在饭底下,最后一口吃的是肉,不是饭,将来有福。学会克制自己当下的欲望,不光对于小孩来说很重要,对于胸怀大志的领导很重要。昆阳之战时,很多农民军都希望保住钱财,只有刘秀明白这些浮财无用,只要把仗打胜了,自然就有钱了,集中所有的力量,尽可能拿到前线去,所以那一仗,刘秀赢了。
第三点,刘秀很善于把握住自己的发展目标、机遇和路径。在他大哥去世的时候,他白天谈笑风生,好像没肝没肺,吃肉喝酒,跟没这件事一样,晚上蒙着被子哭,打落牙齿和血吞。哥哥冤死了,他却向更始帝道歉,因为他有更高的目标,他要忍,不作匹夫之怒。
刘秀到了河北以后,需要一支自己的队伍,可是更始帝没有给他。邓禹就建议刘秀招徕英雄、务悦民心。云台二十八将,排名第一的是邓禹,因为邓禹最早帮助刘秀确立了发展前景,坚定了刘秀在河北的发展定位。
第四点,刘秀这人既精明又厚道。一个人精明加精明可怕,厚道加厚道太傻,刘秀是大事精明小事厚道。刘秀在处理跟更始帝关系的时候,在处理大量投诚书信的时候,都手段柔软,表现出精明与厚道的结合。
再举个例子吧,河北有很多农民军,如铜马,如果要把投降的军队都杀了,不仅名声不好,而且也不利于扩大队伍,最好能够把他们收编。但是被收编的人能安心吗?肯定不安心。刘秀知道他们的心思,所以就轻装简从,来到这些收降的军队里,检阅军队,毫不戒备。铜马降军受到震动:萧王(指刘秀)推心置腹,我们能敢不投诚乎!当初恺撒打败庞培的时候,庞培的部队怎么处理,恺撒也做了类似的安排,所以庞培的军队就都归顺他了,古今中外,智者都有相同的智慧。
在赤眉还没到达长安,更始帝没出事的时候,刘秀就自立为皇帝了,堪称精明。这个时候他当断则断,他一方面举大事不记小怨,一方面做大事的时候,该拉下面子就拉下面子,这时候他不会顾忌更始帝的感受,自立为帝,尽管你没有死还没有败。精明用在大事上,厚道用在小事上,无论精明还是宽厚,都是从事业的需要出发。
最后,刘秀在治国的问题上,也有值得一谈的。他轻徭薄赋,加强吏治,减轻税收。有个故事,可以从中看出刘秀治理天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