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顺利到家,女儿问东问西,事事好奇。虽然口腔溃疡渐愈,但嗓子仍是难受,所以一句话也不愿多说 ,使得她极度不满。在自己的床上舒舒服服地睡一觉醒来,写几个字,给她看。
一、美食篇
新疆的美食不胜枚举,归根结底就是奶、肉、瓜。
到新疆的第一天老刘就招待我们喝了马奶子。据说这个东西不太容易搞到的,必须到真正的牧区而且恰好有小马出生才能喝到。味道像我们自己做的不加一点糖的酸奶,只能说太酸了,反正我享受不了。
奶的一种衍生物叫酸奶疙瘩。在乔尔玛牧民家里,宰羊的老爷爷(其实人家只有60岁)指着晾晒的奶疙瘩对我说:拿一个吃嘛,八毛一个,不要钱的。同时用手比划着:八。不知道是什么奶做的也不知道怎么做的,一个个捏成圆形,摆在我们晾晒毛衣的那种平平的网兜里晒着(可能是晒吧),我拿了一个,试探地咬了一小口:酸。不仅酸掉牙连舌头都想酸麻。老头满怀希望地看着我,我只得硬着头皮咽下去,还是有一丝丝奶香的。后来这个酸奶疙瘩被我好说歹说连蒙带骗地送给了写日记的小伙子(他日记本不离手,随时随地写),他咧着嘴咬了半天才吃下去了一小块,只好用两个手指头捏着,翘着兰花指,见人就推销。估计这是最原始最天然的奶制品吧,我们平时吃的奶片奶酪奶糖等不知道放了多少添加剂才变得那么美味可口。
早饭也喝过几次奶茶,咸的。总感觉奶还是加糖好喝,香甜的乳汁嘛。
关于肉,因为这里多数人都信奉伊斯兰教,忌食猪肉,所以主要是羊肉牛肉。不得不说这里的牛羊真的是吃着牧草喝着雪水呼吸着纯净的空气欣赏着蓝天白云长大的,所以肉质鲜美(写到这里,口里的分泌物开始增多)。住了两次蒙古包,每次都是主人提上一把刀就去毡房后面,ling起一只羊往木架子上一挂,三下五除二就剥下了皮,你要哪块就割哪块。速度快得就像我们去后院摘把豆角摘根黄瓜。
选好了肉,一部分切块烤肉串,骨头连带着剩下的肉白水煮了做手抓肉。我们这一顿晚餐就先吃烤串,串外酥里嫩,也不需要提前腌制,烤好了撒点盐和辣椒面就非常好吃。白水煮肉也是撒点盐就啃,比较费牙口,但一旦咬下来一块肉是非常的香。最后端上来的是羊汤,没有用一点调料,就是纯粹的肉香。
外面下着小雨,风冷飕飕的。我们在升着炉火的毡房里围桌而坐,大快朵颐,也算平生一大快事吧。
我认为烤串和手抓肉是羊肉最地道的吃法。其他的菜名万变而实质不离其宗,主角仍是羊肉。比如烤包子,馅是羊肉块,一半肥的一半瘦的,一咬一嘴油。汉人向来崇尚“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但游牧民族这种粗犷的烹饪方法做出的食品竟然也如此美味。
在草原上,蔬菜比较稀少。过了几天大块吃肉的日子,口腔溃疡了,吃善存也不见好转。
新疆美食除了肉和奶就是赫赫有名的水果。西瓜和哈密瓜正是旺季,便宜又好吃,我们车上拉着西瓜,遇见漂亮的景色就停车吃瓜看景(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吃瓜群众了)。可惜自己对哈蜜瓜过敏,但实在忍不住诱惑不顾死活地吃了两块,这又引起了嗓子痒的毛病(都说鸟为食亡,人也高明不到哪里)。虽然说还不到季节,我们还是吃到了一种绿色的无籽葡萄,细腻甜腻。还有桃也是格外的甜,只有一种小白杏,甜中带点酸,味道总算是有了一点不同。唯一的遗憾是没有亲眼看到长在树上的大枣,不得不承认新疆的枣是枣中的极品。
新疆还有一种食品就是馕。现在的馕迎合人们的口味也在不断改进,变得花样繁多,但我觉得还是最基本的那种好吃,硬硬的干干的,掰下来一小块蘸上辣辣的香香的肉汤,放进嘴里慢慢地咀嚼,肉香馕香混合在一起,唇舌还不舍得放它们走肠胃已经在咕咕地召唤。
哦,哦,哦,不能再贪吃了,舌头疼嗓子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