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hakespeareSky(莎士比亚斯基)
喜欢写字已经有很多年了,却也只是默默地写。有时候也希望有人看,产生一点共鸣什么的,但真实的情况就是根本就没有人看。
从中学到大学,直到毕业,然后工作了好几年,累计的文稿也有几十万字了,一整理出来,又觉得许多文字并不适合拿出来。稍微可以拿出来的虽然也被很多人好评,可这些究竟是表达不了自己的想法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于是,又都只是储存在硬盘里连自己也不看。
这两年因为结婚的缘故,受一位伯伯的回忆录的启发,给自己编了一本《新婚纪念文集》,还专门把去西藏的经历和思考写了出来,印成书后在QQ里面免费送,很是有些成就感。
可问题是还是没有人读,虽然送得热闹,差不多一口气就送了一百本。
说起来更搞笑的是,书没有人认真读也就算了,就连老婆也不看。她宁愿去看网络上的流水小说,也不愿拿起这本书。过了一年再一问朋友们,读完的人也屈指可数。
那么,后来自己又写了那么多,究竟是一股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自己写下去呢?
很少想过这个问题,直到碰见郑振铎先生的一篇文章《文学的使命》,才知道了原来自己只是在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诚实地记录和思考了一些事情。再读到胡适先生对青年的期望当中讲到:不管你写的是什么,对于后来碰到这些文字的人都是有意义的。也就获得了更大的鼓舞。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自打写长篇以来,看自己文章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而曾经发过的那些小短篇,也不知道别人是不是看过以后就忘记了。不过,这些都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强烈感觉到:书写过程中的自己,的确是和生活中的自己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生活中的自己是一种接招的状态,也就是被动的状态,那么写作的过程中自己则是一种非常好的出招状态。
如果你认真写过的话,就会发现一篇自己欢喜异常的千字文出炉,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状态提高到另一个自己都惊讶的层次。而我所总结这就是思考的力量。
书写其实是令人着迷的,不管有没有人看,最好的交流也不会比这个更好。
可能吧,读书写字的人是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的,所以他们都在依赖这样一种改变和成长的方式。
如果你的文章和我的文章一样没有人看,请把它贴到简书上来,总有一天它会找到与你心心相印的人,而这就是你为这个世界留下的美好,也是你对这个世界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