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味美)也。虽有至道(极好的道理),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要求自己,反躬自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强(自己努力向上)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敩,教导)学半(教导别人,能收到学习一半的效果)。'其此之谓乎!”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曾言“学则睹己行之所短,教则见己道之所未达”,“学(敩)乃益己之学半”,意即教人有益于促进自身的学习。唐代孔颖达亦言:“若不学之时,诸事荡然,不知己身何长何短;若学则知己之所短,有不足之处也。不教之时,谓己诸事皆通,若其教人,则知己有不通而事有困弊,困弊则甚于不足矣。故曰教学相长者也。”明人者先自明,明代王夫之亦有言:“学日益所不足,则教不困;教以困而自强,则学益充。教以自强而研理益精,足以当学之半也。”通过学习,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可以找到自己的弊端。教能促进学,学能促进教。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强调了教师教与学的统一,即教师单一主体的教与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
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在“教”的过程中感到不足,再去深入学习;在“学”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从而提高教的质量,更好地教导他人,而教师在边教边学、边学边教的过程中不断地进步。
“教学相长”中的“教”与“学”,其主体是同一的,即教师的“教”、“学”两种行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它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蕴含一个基本假设:教师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主体。“教”是教师的天职,“学”是教师的根基,“教”、“学”相互促进所带来的自我发展,是教师存在的价值所在。
“教学相长”是具有方向性的,从当下而言,教师美好的愿望、社会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坐标就是其遵循的方向。
教师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学相长”就是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意识与原生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对自身的专业结构剖析、设计及实施,最终实现专业的发展和自我的更新。波斯纳曾给出教师成长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体现了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教师成长过程。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同时,创新是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发展所含创新之义是在实践超越中拥有的,是教师在自身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建构推动实践前进。
“教学相长”也是教师精神上的发展,是对崇高的不断追求,是教师的社会责任、专业伦理。所以,在教师发展中,在关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展的同时,还应重视专业情意的健全。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所从事专业价值的认可和目标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感倾向和意志品格。一个专业情意发达的教师,就是一个在教学中乐于成长的教师,他就会收获更多的职业成就感、幸福感、归宿感。(19.01.20《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