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教学评”一致 提升学生学习力 推进深度学习
华中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小学 邓玉秀
学习力是一个人的学习动力、能力、毅力、转化力的综合体现,是人们获取、分享、运用、创造知识的能力。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真正地走向深度学习呢?近期聆听了共同体研究院专家指导老师郑朝晖和郑艳红主任分享的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和润泽温暖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思考。讲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听后,顿时豁然开朗,感触颇深。
课堂教学如果只管“教什么”、“怎么教”,不问结果,就会出现“为教学而教学”,“为活动而活动”,重形式、图热闹、走过场,课堂教学过程就会偏离教学设计的目标和理念。“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更多的强调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也让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探究:学生如何在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深度学习?
由此我想到了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的《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书中谈到利用认知科学发现的三个原理,假定了需要培育的四个学习环境的相关属性:⑴学校和课堂必须是学习者中心的;⑵为了提供知识中心的课堂环境,必须关注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掌握什么能力;⑶形成性评价——设计用来将学生的思维呈现给教师和学生的持续的评价是很重要的工作,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监控学习的过程;⑷学习以基本的方式受发生于其中的情境的影响。共同体中心的方法需要开发用于课堂或者学校的规范和建立与校外世界的联系,以支持核心的学习价值观。
另外,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其主要的特征:⑴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⑵任务的难度适中,练习是专注的;⑶能得到反馈(评价),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⑷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
我认为这些经验和理论为我们教学一线教师研究和完善课堂,提供了方向、方法和依据。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它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性的,而不是各自为政、四分五裂、互不相干的。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我们在探索“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时,做的第一件事是研制学习目标,因为正确的学习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其他的一切都围绕着目标展开。有效教学的过程,就是围绕学习目标,把评价任务组织起来,开展教学活动,催生学习信息,证明“学会”。
“教-学-评一致性”框架中的课堂评价的主要特点:一是有依据的评价。二是“为学习”的评价。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不是在课堂结束后进行的,而是嵌入教学中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必须成为评价的关键者,“知道去哪里,怎么去。”“懂得身在何处”“明白如何到达”。
专家们的讲座干货满满,导师们“教育思索汤”画龙点睛,恰如一缕清风扑面来,启发着我的思考:“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是什么,“教-学-评一致性”给我的课堂带来了什么?基于“评价先行”的目标如何去设计,怎样才能快速走向“教学练评”的一致性。双减背景下如何让教更有效、学更轻松,考不偏离。作为语文老师,如何落实新课标理念,跨学科融合阅读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始于目标,忠于目标,成于目标,“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知不足而继续努力,因初心而百折不挠!爱学乐思,需在行动中同心同行。
总之,教学评一体化,从评价前置到融入教学,对标研判,教师应牢牢把握住这三点,教学的起点从学生“已经知道的”出发,进行先行组织,进而设疑优质问题作为课堂的主题、线索和主线,穿针引线若干系列生动的学习活动,解决“怎么去”,反思总结作为课堂的“点睛”,在学生回答“去的过程怎么样”中,知识关联化,思考结构化,思维可视化,能力提高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