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通过不断的内挖自己,我觉得自己最最想要突破的“框”就是:在向不熟悉的人、领导、长辈等进行询问或寻求帮助的时候,通常问题都还没有提出来,就开始预设自己被拒绝的场景,接着就出现紧张、局促等自卑的表现。
对应5A训练模式,我给自己设计的5A破框行动如下:
觉察:
在面对权势、威望、地位等的时候我是属于讨好型,比如面对领导、有地位的人、严肃的长辈、我认为比我厉害的人、不确定是不是比自己厉害的人等等,我都不敢大胆的表达自己,面对这些人时我的表现就会很局促、说话会紧张。
这一点困扰我很久了,但是这是第一次深挖自己:我觉得造成这个困扰的原因和自己的成长轨迹和原生家庭有关。
我曾是一个留守儿童,在乡下由外公外婆养大。和我一起的还有一个小我两岁的表妹,虽然都是留守,但是表妹的父母在北京,收入也比我父母高。她的父母经常给她买很多那时大家见都没见过的吃的、穿的、用的,虽然我也能“沾光”,但我是一个自尊心特别强的小孩,一方面缺乏父母关爱,另一方面自己那时成绩也没有表妹拔尖。所以那时候我就常常觉得比不上自己设定的“唯一可以比较”的人。
再到念中学的时候,我回到原生家庭,爸爸属于特别木讷只知道干活的人,家里的教育基本就是妈妈。虽然妈妈勤劳善良,但是对我的教育方式用的是“泼冷水”式“激将法”,就是不管我做什么都会先朝我“泼冷水”,比如我说我想考XX大学,她就会立马说:“你考得上吗!”又或者我说我想去做个某某社会实践,她又会说“就你这胆量,敢去吗!”等等。
妈妈其实是想用“激将法”激我去做,可是我却在自己强烈的自卑情怀作祟下屡屡不敢去尝试,我的这种退缩反而又“验证了”妈妈说的我不行。以至于在后来很多时候都让我一方面不敢或者不愿意去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在有了想法后又迟迟不敢迈出脚步去尝试。
在80后的家庭教育中,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遵从传统的“不打不成材”的批评式教育法的。我也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批评、责骂甚至棍棒都是家常便饭,但这样的教育方式对我产生的作用就是让我越来越不自信。
接纳:
自卑一方面说明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足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能够说明自己特别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
我现在把“自卑”解读成过分谦虚。其实自己只是在很多时候给自己编了一个有窘迫场景的剧本,比如,在和领导讨论某一个话题时,不愿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害怕自己表达的观点被否定,会让自己很尴尬。真实的情况是:一是自己表达的观点不一定错,说不定还很棒;二是大多数领导(人),并不会那么喜欢急于去否定别人;三是即使是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人人都很忙,没谁会盯着自己的错误不放。
感恩:
当把自卑换成一个正向的词汇,并挖掘出属于它的能量点的时候,我开始关注到它的优势:比如会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前多过过脑子,不会让人觉得鲁莽;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会让人觉得和我聊天很愉快;我时常做一个倾听者,会让人喜欢向我倾诉;在倾听中我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给别人意见,也可以在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总结对自己有用的经验。
行动:
一、在挖掘自己形成自卑情结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原生家庭教育对自己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觉察让我在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尽量做到:1、避免让宝宝成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给她足够的母爱父爱,让她更有安全感;2、采用正面方式管教,而不是发火、批评打骂的批评式教育,更不会用我妈妈那种“泼冷水式激将法”,让宝宝体验更多的成就感;3、调整、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不用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宝宝,也正确引导宝宝的负面情绪,让宝宝拥有更多的正能量。
二、不断学习、持续精进,将习得的技能多多的实践,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就事件,慢慢寻找自己擅长的领域,在不断的成长中聚集自己的能量场。
三、写属于自己的成功日记,在点滴的成功中逐渐深度挖掘自己的天赋、能量,成长并积累成就感。
四、学习演讲,从说话技能、体态手势等各方面,提升自己在表达时的自信,最好能够让自己习惯在观众面前说话。
五、逐渐养成一系列好习惯,比如早睡早起、坚持阅读、写作、锻炼身体等等,好习惯自带正能量。
坚持:
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几乎所有的技能都是可以通过刻意训练而成的。
一、我想通过制定清晰的目标,倒逼自己坚持执行以上行动,并且将目标在愿景墙上“明目张胆”的张贴出来。
二、准备一个喜欢的笔记本用于记录成功日记,并加上一定的手绘,(美化成功日记也算一种成功),每月进行总结复盘。
三、列出自己想要进步提升的技能表,如演讲、学习力、写作等,每一段时间做关于某一项技能的主题学习并一轮(21天)一轮坚持主题学习打卡。
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深挖觉察,接纳想要破除的旧念,挖掘喜欢的能量点,再坚持行动,一定可以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