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书,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当然,这也是因为它对我的梦想和人生有益无害——最穷的时候,我哪怕吃不饱肚子,也一定要买书。所以,我家最多的就是书。没有书,我肯定走不出那个偏僻的乡村,也肯定实现不了我的梦想。书中的那些大作家,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和知音,在和他们的灵魂交流中,我不断地升华着自己,也开阔了胸怀和视野。如果没有书,我真的不能想象,现在我会在哪里、在做什么,是否还拥有梦想。(《一个人的西部》p.71)
如果没有书,如果没有生长在一个爱书的家庭里,如果没有一对爱读书且鼓励孩子们读书的父母,我也无法想象,我的命运又会怎样?这正是我最大的幸运。
我的父母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而且双双都是学生会、学联等组织的学生干部,父亲因为他的优秀而被部队选走入伍,母亲因为她的优秀而自主作了中学的数学老师。从我能够记事起,家里最多的就是书,无论哪一次搬家,最重要的家具就是书柜。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中长大,养成了哥哥和我最大的一个习惯——买书、看书,恐怕这也是我们会维持一生的习惯。正是出于对书的重视,在我的小侄子还是个小宝宝的时候,我就经常给他买书,每次他的爷爷奶奶从老家回来,也经常给他带书。直到有一年又是他的生日时,朋友建议我“别只给孩子买书,也该买点儿别的”,我这才暂时没再把书作为给他的首选的生日礼物了。
书带给我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是书开阔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对更广阔的世界的好奇心,启动了我探索未知的欲望,帮助我果断地迈开了离开家乡、离开原地的脚步。我就是想出去闯闯,去瞧瞧那些只曾在书中见过的地方,去认识那些跟我们不一样的人。正是在这样的驱动下,我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乡,去了简.奥斯丁最喜爱的小镇,去了莎士比亚最熟悉的剧院,去了J.K.罗琳因写出《哈利波特》而令她扭转窘迫境地的咖啡馆……这一走,便成了习惯,一颗探索世界的心便永远不会停下来;这一走,我才知道,今生要实现的梦想在更远的地方。
至今我还是一个书呆子,一个书虫。我最爱做的事就是读书、写字,我乐活于此。我喜爱结交爱读书的朋友,喜爱与他们探讨从书中得到的启发和感悟。读书是为了学以致用,是为了丰富生命的层次和升华灵魂的调性。然而,读书也可能会误入魔道,如果:第一,不会选书而读错了书;第二,因个人的执着而理解错了作者的意图,走入了偏向一边的歧路。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选对书、选好书,正确的理解作者的阐述,同时带着主动思辨的能力去读书,不仅吸收书中的营养,也要看到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不是一味地照单全收。读书,需要选择性地接纳。
我们之间的差别,一是梦想,二是信仰,三是读书。他们过去不一定有机会读书,后来有了读书的机会,又不一定愿意读书。所以,他们的心态走不出来,视野走不出来,境界也走不出来。(同上)
实际上,即使亲密关系之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个爱读书,另一个不爱读书,无论他们两个人最初走在一起的吸引力是什么,这样长久以往下去,心态、视野和境界之间的差异会日渐增大,直到产生无法解决的隔阂。
读到这里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记得我刚从英国回来的时候,还没有怎么停歇,连箱子都没有来得及拆包,就陪着前男友去了澳门。所谓“十赌九输”,这本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我没想到的是,他从赌场回来后,像是半开玩笑但又神神秘秘地对我说:“你知道他们(前男友的朋友们)分析我输钱的原因是什么吗?”我以为真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疑惑地问:“是什么?”“他们说,因为你的箱子里带了很多书,所以我在赌场上就会输。”听到这个说法,我简直哭笑不得。
现在,我们已经分手很多年了。我想,既然他身边已经没有了这个爱看书、爱带书的我,那么他后来再去澳门或者拉斯维加斯,就应该无往不利了吧。如果是这样,真心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