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孩子,危机中的美国梦》一书中,作者罗伯特就一:美国梦:幻想与现实。二:家庭结构,三:为人父母,四:学校条件,五:邻里社区,六:路在何方。展开了他的看法。
近些年来:中国离婚率高涨,房价飞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一系列问题展现在作者的笔触下,中国中年人的焦虑也不断作为话题被炒起,例如,前段时间:直播课程改变孩子命运的文章被疯传:背后时事果真如此吗?
这两天,禄劝一中的学生上直播课,上了头条。
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过去的一段时间里,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课。
也就是说,这些学校的老师不再讲课,而是通过直播屏幕,让孩子们和成都七中的同年级同学,一同被授课。
记者采访的就是成都七中和近千公里外国家级贫困县的云南禄劝第一中学。
这篇记者采访写的角度是山沟沟里的孩子们,通过网络视频直播,享受了和顶级中学同样的师资力量,某种程度上,大幅度提高了高考成绩,甚至有考上清华,考上北大的,虽然他们高一的时候,距离网络千里之外的成都七中的学生们的平均成绩,相去甚远。
比如校园里流行的故事是,今年上北大那位,高一也只考了30多分,跑到办公室里哭。而同一份试卷成都七中的平均成绩是103分。
这屏幕当然是好事,它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用技术革新的力量,摊薄了教育的成本,让教育更加普及化。
从这个角度上讲,记者说这块屏幕改变了命运,是恰如其分的。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它改变的不只是这些孩子的命运,它同时也改变了大城市里孩子们的命运......
记者的那篇文章,是写给偏远山区的孩子以及家长们看的,而我这篇文章不再重复他的观点,我是写给一二线城市的孩子们以及家长看的。
我们虽然成天高喊减负,但教育,从来不是越来越简单,而是越来越激烈。
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它越来越普及化,越来越大众化,参与的人越来越多,那它自然就越来越激烈。
把时光往前推三十年,我从来没有否认过,生的早,是我读书成绩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生晚一些,我即使还能维持同样的成绩,但恐怕也会陷入死磕的状态,再无闲暇同时进行诸多课外的事情。
我们那个时代,别说初等教育,直到我们上了大学,网络也还不普及,我们大学那会儿的网络基本都是用来聊天,玩游戏和下碟的。
你真要找什么资料,还得去国外网站,因为你指望别人形成文稿,上传到网络上,这仍然需要很多年。
换句话说,在我受初等教育的那个年代里,知识仍然处于垄断状态。
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呢?
冰点的文章有“七中网校劫富济贫,和而大同”的预设,文章写的极为煽情,逻辑又复杂混乱。出发点是好的,但总体来说不可信。
如果网友们被“改变了无数山区穷苦孩子的命运”戳中G点,那我只能说,您们要失望了。
为什么远端班一本率如此高?还有88人考上清北?答,一群小县城学霸,一,自身积极努力,二,受益于成都七中优质的教学资源,三,有当地高中负责的师资配合直播教学,查缺补漏。
绝大多数远端班的学生,都是三四五六线普通重点高中的重点班学生。本身这一批学生,已经是当地的尖子生了。
文章春秋笔法太多,就是一篇商业软文。(说软文没关系的请了解下中青冰点,不是冰点特稿根本不会有那么多人盲目相信。)
我只想说最坏的情况。
这件事情不是理想主义能带动的。以目前浮躁的商业现状来看,在相关评测、监管制度成熟之前凭借一腔理念与舆论造势所带来的恐怕只会是资本泡沫。
如果一项产业:
1、有政府背书
2、短期内看不到目标
3、行业门槛低
4、有情怀
无一例外,最后都会演化为资本泡沫,在线教育恰恰满足上面几点。这几年资本也一直在热炒在线教育。
禄劝一中的情况并不是贫困地区学校的典型代表,数据准确性也有待商榷。但政府扶持+资本运作下,很多情况各不相同的学校都会牵扯进去。这种跨行业、跨地区的教育模式,其教学的质量、效果是模糊的、难以衡量的,但财政投入的钱却是真金白银。
资本是冷血无情的。如果戳中G点,那么就忽视了背后的实质,回到本文中,阶级固化不可避免,不要被社会裹挟着前进,例如:“为什么年轻时一定要到北上广” 等话题。学会思考,深刻理解社会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