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绝望的孤独
看这本书,是因为被这本书的名子吸引,心是孤独的猎手,任何人都不知道另一个人心中所想所思,就像本书的主人公辛格总是有礼貌带着微笑注视着对方,倾听着所有人的秘密与渴望,杰克、比夫、考普兰德、米克,都认为辛格理解他们,认可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但是讽刺的是辛格并没有听懂他们每一个人的话,辛格只是需要他们排解他的孤独,他的孤独是隐秘的,这份儿孤独终于随着安东尼的死亡而终结,他彻底失去了精神寄托,与其成为行尸走肉还不如死去来的干脆,唯有死才能追随他爱的人——安东尼。
由古至今,有思想的人大多是是孤独的,一个有独立思想或思想朝前的人,必然有独立的精神,有批判思维,说几句真心话,就会被人当作异类,被排挤,被冷漠、被孤立,所以他们是痛苦而又孤独的。杰克是一个积极组织工人运动的人,有着自己的政治见解,而考普兰德是一位黑人医生,他把拯救整个黑人种族当作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他们俩对整个社会制度感到无奈,希望找一个能够理解他们同情他们的人。
米克,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她的经历让我想起了高晓松说的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她的梦想和热爱都在“里屋”,生活杂事她都放在“外屋”,外屋如何苟且,都不影响她的执着的追求梦想,但这些也仅仅终止在童年,由于家庭生活的窘迫,家人对于自己梦想追随的不理解,心中再也没有了任何归属感,只剩下无奈,从此以后自己的哆啦a梦也随之消失。
辛格,一位聋哑人是他们倾诉最合适的人选,他们只需要对他说,秘密、梦想也好,无奈、抱怨也罢,辛格一律照单全收,没有反驳,没有质疑。“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顾城的诗里陪伴是简单而美好的,这种简单而美好的陪伴是基于相互理解的。而他们之于辛格,至始至终是错付衷肠啊!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到读完,给人的感觉就是绝望的,所有的人物都以悲剧收场,似乎没有一点希望,希望他们的故事还在他们的那个时空继续发展,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的地方,哪怕是微弱的,希望也有亮光照进他们的生活。
(二)孤独是为了遇见更优质的陪伴
在我7岁的时候,那是90年代初的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爸爸妈妈远离家乡去外地打工,一年才回家一次,记得爸妈走的头一年,我很想念很想念他们,常常躲在被窝里面小声的,是那种小心翼翼的啜泣,不敢被姥姥听见,那种想念的伤心的感觉,现在还记忆犹新,已然刻在骨子里,所以每当看书或者现实中有离别的场景时,我也会泪流满面。从那以后我就在奶奶家或者姥姥家生活,虽然年纪小,也会看人脸色,虽然都是亲人,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难免也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后来从初中到高中,六年的住校生活,我都比较沉默寡言,性格有点孤僻,结交的朋友很少,然而我也很感谢生活赐予我的这份孤独,朋友虽然很少,但是一旦结交,真正的是可以交心的朋友,嫁人以后虽然很少见面,但是至今隔着屏幕联系也感觉亲切自然。
这份儿孤独的感觉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所以高中毕业以后就毫不犹豫去了远方求学。大学里,我遇见了我现在的老公,他是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最重要的是他给予了我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每天的生活很安宁,也很幸福。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适应孤独,不是每时每刻都有人懂你,有时候我们的孤独是为了选择和遇见更优质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