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家、认知学家,大神史蒂芬平克看不惯大众写作,2014年出版《风格感觉》。
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让很多没有受过专业写作训练的普通人的作品也能被大众看到。但如果不是自己一直有写作的爱好,大部分人除了教育阶段,可能都没写过文章。成人大部分的写作实践,多在于研究、工作、专业方面,书中也指出这一类写作会出现的问题。
所以这本书确实提醒了我之前一直没注意的一个事实——写作是需要训练的。
我看的时候很惭愧,自己有很多写作上的缺点。
这本书是以英文视角写的,其中关于用词和语法的细节问题,对我们中文读者和写作者来说学习意义不大。但好文章的标准、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如何以大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这些内容,至少对我这样的新手来说,受教良多。
这本书的名字叫《风格感觉》,但“风格”指的就是“古典风格”——一种作者提倡的写作方式,而不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作者在第一章也提到,风格无法传授,但纵观全书,让每个人往作者描述的方向写,自然既能提升写作能力,又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我想弱化“风格”两个字,来介绍这本书。
第一章 什么是好文章
在这一章,作者摘取了3篇文章的优秀段落和特殊文体的几段,向我们展示好文章的样子。
而好文章做对了什么事呢?
坚决用新鲜词汇和具体意象,而不用陈词滥调和抽象概述;关注读者的观察角度及其视线的目标;以简单的名词和动词打底,审慎而明智地插入不常见的词汇或成语;使用排比句;偶然制造精心安排的意外;呈现有说服力的细节,避免直白的表达;格律与发音与要表达的含义和情绪有共鸣。
第二章 观看世界的窗
古典风格写作,就是提供读者的观看世界的窗。
古典风格不论证,罗列事实,让读者自己去探索世界。
古典风格采用一对一与读者对话的方式行文,不能对对方说的话,就不应该放到古典风格中。
如果不论证,那古典风格怎么解释抽象观念呢?
使用通俗的类比,用确定的观点引导读者,而不是用含糊的术语,为概念和表达设定各种限制来圈定真理。
古典风格的作者也知道发现真理很难,世界不会主动把自己展示给我们,我们需要用理论和构造来理解世界。但理论和构造是抽象命题,不是照片,必须持续地检查自己理解世界的方法中有无隐藏的偏见。
但一个好作者不会在写下的每一段里都招摇这种焦虑,为了简洁的需要,把这种不自信巧妙地藏起来。
写作中的坏习惯:
这部分我应该跪着看,大部分坏习惯都是我的习惯。
一 滥用元话语和路标
我经常用“元数据”“元认知”什么的……
二 混淆写作主题与自己的专业
我是这样。
本质还是无法压抑的自我意识在作祟,不能很好地采用读者思维,这个问题作者会在第三章中详细解决。
写文章不要写自己做的事多难、多复杂、多么充满争议,这就写成了公司的工作报告,没有读者愿意看。
三 用引号做自我辩解
我经常这样。
懒,不去想更恰当的表达,直接用一个接近的词或者网络热词加引号,表达自己心中比较成熟的想法,还觉得挺有意思,但没考虑过读者是不是和我一样的认知(又用了“认知”——再过几行,你就会知道它是个僵尸名词)。
四 用模糊语言做缓冲
我也这样。
还是不自信,“大概”“非常”“几乎”“一定程度上”
在绝对事实面前,不需要缓冲。
五 不假思索地使用陈词滥调
嗯,我承认。
给读者的应该是画面,而不是一堆堆字
要善用比喻和调侃,表达意思
六 过多使用僵尸名词
就是我。
为了显得自己专业的装X词:
“做法”“假设”“概念”“条件”“背景”“框架”“议题”“模式”“过程”“范围”“角色”“策略”“倾向”“变量”
我常用的还有“认知”“因素”“方法论”。
七 避用人称代词“我”和“你”
巧了。
还是不自信,用“我们”來显得自己是有人背书的。
其实没有……
采用代词“我”和“你”有利于对话情景的模拟和沉浸,也可以区分自己和其他专业文体
八 误用被动语态
终于有一个我不具备的坏习惯,因为我用中文写作......
第三章 知识的诅咒
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这件事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
造成一个人“知识诅咒”状态的原因很多,核心就是无法从他人视角看问题。
主要表现就是过多的抽象概念描述、论证,术语、缩略词和技术名词泛滥。
后面三章主要讲写作的细节,遣词造句,行文的起承转合,还有英语语法。
对于这三章,我选择了略读,前三章够我消化,练习一段时间了。
九阴真经,先练上册,免得练成梅超风。
改掉了坏习惯,写作应该能上一个层次。
在书的最后,作者给出了
写作中真正重要的规则
查资料——保证引用是正确的,而不仅是自己头脑中的声音
确保你的论证有理有据
不要把轶事或个人经历当作世界的常态——避免陷于自我意识中
谨防虚假的二分法——作者也用了术语,谨防把复杂问题简化为两种口号、两个阵营或两种思想之间的战争
论证应当基于理性,而非个人——就事论事,不要针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