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师总的抱怨班上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总是抱怨学生不讲究卫生、总是抱怨学生不团结……殊不知,这一切都是因为老师对“第一次”出现这些问题时没有积极引导的原因。
这样的“第一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多少老师和家长能身体力行、做出榜样。老师和家长的积极陪伴,能培养孩子更多的优秀品质。
2018年9月份,迎来了自己的第三届学生。提前设想了多种和孩子们见面的惊喜方式,最后各方面权衡之下:自己提前打扫教室卫生和布置教室成了最佳选择。在开学的前一天,我经过半天的辛勤付出,教室窗明几净,地面干净整洁,课桌椅、抹布和卫生工具摆放整齐到位。看着教室里井井有条,自己会心的笑了,关上教室门,想象着明天孩子们来到教室时的惊喜表情,此时此刻,幸福感油然而生。
在后来的三周时间里,我的班级彻底实现“三无”(无班长、无值日生、无扫把)。
无班长。由小学时的“一人管多人”变为初中学生“自己管自己”,自己只是要求孩子们自己管好自己,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这样,孩子们培养成了“自律、自强”的好习惯。实现了班级人人平等,不搞特权的面貌;加强了全班同学互相团结,互相学习的班级氛围。
无值日生。在孩子们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自己要求学生,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卫生比勤打扫容易,以后教室卫生的标准,就是老师开学时的教室卫生标准。就这样,每个孩子都能保持好自己座位周围的卫生,积极的卫生活动参与,让每位同学能切身感到自己是班级重要的一员,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
无扫把。在孩子们积极维护个人及教室卫生时,扫把显得有些多 余。此时“教室无扫把”由过去的学生“扫干净”变为学生“保持干净”,实现了“扫”向“不用扫”的飞越;“教室无扫把”把过去一般的“劳动”教育变为了“文明习惯”教育,凸现出学生素质的培育;“教室无扫把”从过去班级被动“检查卫生”变为班级自动“保持卫生”,提高了班级的教育管理水平和品位。
一转眼,就因为自己一个下午的辛勤付出,成就了孩子们三年不变的一个习惯:自我管理、团结向上、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这些习惯,时时刻刻贯穿于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相信,在孩子们未来的道路上,这些习惯将伴随他们走的更远。
孩子们太多的第一次,都需要老师和家长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