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不被接受,就算给他好吃好喝好脸色,他仍然不开心,甚至怀疑自己和否定自己。
家长有一种多米诺骨牌逻辑,就是一个不好就想起来一系列的不好,有一条逻辑链条。
不断的催促和纠错,实质上就是控制,控制孩子的成长,被人控制的人很难活出自己的精彩。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按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去发展,这种爱就不再是支持力量,而是一种控制。
把孩子的利益和自己紧密相关,成绩不好,自己就觉得没面子等等,这是密集母职的一个特点。孩子的错误,家长会认为是自我利益的受损,别忘了孩子也在承受错误的代价,但家长会把自己利益受损一起算到孩子头,对孩子严厉批评。
相对于老师不喜欢自己来说,孩子更害怕父母不喜欢自己,父母对孩子的否定比其他人的危害更大。
家长可以纠错,但是反对不经思考和不反思的纠错和催促,这会破坏孩子原来的成长轨迹和成长动力。比方催促孩子学习数学,反倒会使孩子对数学望而生畏,催促和纠错的思维会压缩孩子探索和试错的空间,影响孩子发展。
有些习惯,比方孩子插嘴,父母会认为这是糟糕的习惯而坚决制止,但实际上是孩子们希望参与生活中来,渴望和父母一起平等讨论事情,也是对外在世界感兴趣的表现,但父母的管教可能会压制孩子参与外部世界的兴趣,剥夺孩子平等说话的权利。
社会学认为农业社会是前喻文化社会,晚辈向长辈学习经验。工业社会是中喻文化社会,年轻人和老人的知识都有一定的用处,学习更多的发生在平辈中,而智能时代是后喻文化社会,老人的经验和知识不一定管用,反倒是年轻人的知识和技能引领长辈不得不向晚辈学习。如果父母强行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反而影响孩子的进展,因为后喻文化社会,做父母应该向子女学习,因为他们是数码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成长的环境我们当年不熟悉
所以孩子玩游戏不见得是坏事,是他们成长的一个方面,孩子一心多用不一定是不专心的表现,可能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人才,孩子强烈要求平等,不一定是叛逆,因为平等是未来社会的通用法则。
孩子本来就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在过去,家长对儿童关注不多,孩子们成长的很好,也没有那么多问题。儿童成为家庭中心,在中国的历史只有三四十年而已。
专家们发现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和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有关,也和身体素质有紧密关系,所以增加体育活动、多晒太阳,比刷题有更深远的意义,但这方面常常被忽视。
父母不断纠错,给孩子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你很糟糕,我帮助你那么多,你还是做不好,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差,无力感,没有能力做好。
任何成长需要反复试错,多次尝试。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就算不同意父母的说法,时间长了也会从自我怀疑到内化了父母的说法,形成自我认同,父母的语言产生严重的威力。
孩子的负面标签贴多了,就造成归属感的缺失,归属感是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对世界有什么意义?
当孩子不断被挑剔和打压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做不了,对世界没有意义。当没有归属感,他就会做很多。错误反应和处理,会导致孩子缺乏学习动力、抑郁等等,这些都是归属感缺失的问题
纠错式教育第4个副作用是导致亲子关系恶化,一个人感受到爱的前提是尊重,信任和理解,但纠错加催促带着成人的傲慢且成人自以为是的永远正确。
我爱你意味着我要对你负责,你要听我的,这种模式和尊重、信任、理解相悖。爱的基础没有了,孩子很难感受到爱,爱一个人前提是尊重他个体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