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其作用都是关键的。偶然看到钟启泉教授的另一篇文章,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评价问题,不乏新意。
旨在“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学校的教学从“知道什么”到能够运用知识“解决什么”的教学转型。在这种重视素养的教学方式中,也期待评价方式的巨大转变。这就是,从以往以主流的纸笔测验为中心的测量评价,转型为基于儿童表现而进行的有助于改进学习的问题解决评价。根据教育评价论的演进,问题解决评价的基本方式值得关注。
传统型的教学与评价是,编制课时教学计划,据此展开实践,用考试来测定儿童学习的结果——知识量的多少。传统型的教学评价,立足于根据考试来判定考分的测定评价观,即“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考试)”。这种测定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仅仅把握了学力形成的一个侧面,即在这种考试中只能测定表层的解决能力——答案预先决定了的问题,而难以把握作为核心素养所体现的诸如学习动机、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之类的新型学力的整体面貌。考试之类的评价观问题在于没有区分“测验”“考查”“评价”三个概念。所谓“考查”是收集多种信息的过程,所谓“评价”是指基于借助考查所得的信息来进行解释、判断的过程。而“考试”不过是旨在测定的一种方法、考查的一种手段而已。这样看来,以往的评价把测定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仅仅凭借考试这一种考查信息,就来对学力的形成做出价值判断,只能陷于精准度低的评价。
第二,在传统的评价中仅仅把学习的结果视为问题,这种评价无助于改进教与学。就是说,在以往的评价中,是沿着“计划—实施—评价”的流程,在单元结束之后才进行评价的。因此,对于教师而言,缺乏把握捕获学习过程中诸如“儿童的困惑在哪里”“有什么教学问题”此类的问题。对于儿童而言,由于不能把握自己的学习困惑与问题所在之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致使评价结果无助于改进学习。因为不能把握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所以,在传统的评价中就难以同教学的改进挂起钩来。
那么,用怎样的评价方式来替代这种陈旧的评价方式呢?在这里,应着眼于杜威(J.Dewey)的“价值赋予理论”(theory of valuation),采取问题解决的评价观的立场。当我们直面某种问题情境之际,为了消弭这种情境,就得收集线索与信息,根据其有效性做出价值判断。旨在解决这种倾听情境而作出价值判断的行为,谓之“问题解决评价”。具体地说,是从“单元计划—实施—评价(考试)”的传统型评价流程,转型为如下新型的评价模式:对于教师而言,是从“指向目标达成的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的视点出发,“单元计划—实施—评价(运用多样的资料)—反馈(改进教学)—单元计划—实施”的循环往复。对于儿童而言,是从“指向目标达成的自我学习力的提升”的视点出发,“单元计划—实施—评价(运用多样的资料)—反馈(改进学习)—单元计划—实施”的循环往复。
问题解决评价旨在克服传统的评价问题:第一,在问题解决评价中不是基于考试的测定,而是运用多样的资料,即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出的学习卡片、作业、作文、作品、表演、录音、录像、考试等资料与信息,多角度、综合地展开评价。这是一种指向完整地捕捉儿童学力整体形象的“真实性评价”。一旦不是单凭考试,而是运用多样的评价资料之后,如何保持评价的客观性就成了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探讨评价指标问题了。第二,从成果评价转向“过程—成果”评价。重要的是教师指向达成目标,使评价有助于改进教学。换言之,整体地把握儿童学力的形成,根据评价结果求得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对于儿童而言,这是重要的。
期待问题解决评价会产生如下三种功能:一是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可以说,教学是从时刻变化的儿童的学习面貌出发,捕捉计划与实际的落差,反复作出抉择的“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实践;二是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问题解决教学中,自我教育力的培育是题中应有之义;三是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收集多样的资料,积累捕捉学习的整体形象的档案,有助于向外界披露信息,起到一种“说明责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