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混合云。在Ganter公布的2012年度技术成熟度曲线中,混合云首次上线,此时云计算已经在这条曲线上闪耀了几年;2015年Ganter技术成熟度曲线中云计算并没有出现,但混合云依然坚强。直到2016年混合云也被Ganter从技术成熟度曲线中移出。由此可以看出,混合云的相关内容与云计算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滞后”。
而“混合云”与”云计算“相比之所以会有一定程度的滞后,主要还要从混合云的定义开始说。而在云计算的三种部署形态中,“混合云”的定义最为复杂,其中变数最多,如下介绍几个常见的“混合云”的定义。
一、如果一个用户既使用来自公有云的资源,也是使用来自自建的私有云的资源,则可以认为此用户是“混合云”用户。目前这个场景是混合云最常用的应用场景。因为这个场景可以较好的平衡公有云的“低成本”的资源和私有云的“高可信”的资源,用户完全可以将大量的,但是私密性不强的数据和计算放到公有云中,从而利用公有云的低成本的资源;同时将私密性要求高的数据和计算放在私有云中。
二、如果一个用户既使用来自公有云提供商A的资源,也是使用来自公有云提供商B的资源,则可以认为此用户是“混合云”用户。近年来,随着公有云的应用日益广泛,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的将其核心应用迁移到云端,公有云的可用性对(企业)用户业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公有云的可用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毕竟公有云服务是一套规模化的软硬件高度协同的分布式系统,虽然公有云服务提供商都在努力的提高其云服务的可用性,但每年各大公有云服务提供商总还是会出现一系列的“服务中断”事件。而从公有云用户的角度出发,不可能单纯的依赖服务提供商优化其云服务来提高服务可用性。在此背景下,部分(大型)云服务用户将其所需资源从不同云服务提供商处购置,这样只要不出现全部云服务提供商同时服务中断的场景,其用户就始终有可用资源,从而提高了用户的资源可用性。
通过对上面两个场景的分析,可以看出“混合云”给其(企业)用户创造的价值是非常明确的:更高的性价比;更高的可用性。但为了获得混合云的这些优势特性,用户的代价也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更复杂的云资产管理”。混合云用户将不得不同时管理多种云,其中既可能有公有云,也可能有私有云,而且公有云服务的提供商也有可能不同。来自不同公有云提供商,来自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云管理界面、接口和能力往往有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使得混合云的管理更为复杂 ,相应的管理成本更高。
最后,老土还要介绍一种特殊的云计算的部署形态。目前这种部署形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叫法,老土称之为“公有私有云”。“公有私有云”指的是公有云提供商在其公有云中为部分用户提供专属的物理资源池(可以几台服务器,几个机柜中,乃至机房)。对拥有“专属资源池”的用户来说,他们在公有云中申请的(虚拟化)资源统统来自此专属资源池。公有云服务提供商甚至可以为这些用户提供不同于其公有云平台中其他用户的资源隔离、资源调度和资源控制机制,从而使得这些拥有专属资源池的用户可以在享有专有资源池的同时,共享公有云服务提供商的基础架构。这种部署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降低企业采用私有云带来的高额成本和管理复杂度,又可以相对的提高资源的独占性(更好的保障资源质量)和私密性(如果采用独占服务器的模式,则可以更好的对云服务提供商的行为进行约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