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小说读的不多,昨天刚读了《春风沉醉的晚上》。
如果从记叙性上来评判这篇小说,恐怕不能满足猎奇的读者的标准。因为这篇小说本就不是奔着叙事去的——而是描摹当时作者的愁苦无耐的心境。
故事是发生在上海邓脱路(这地名现在已经查不到,只有外白渡桥可以找到,想来应该是在长治路的新康里和平安里附近)。落魄的文艺青年和年仅十七岁的烟厂女工苏二妹住在逼隘的出租房里(贫民窟)。因为患上难愈的神经衰弱,文艺青年不得不于清凉的夜晚外出散步,缓解病情。偶然一次译稿被报社征用,文艺青年收到了邮差送来的支票。此事却被苏二妹误会,以为他做了见不得人的勾当。经过文青的解释,二妹方恍然大悟。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当时旧社会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压迫——这一点在苏二妹身上尤为强烈。十七岁,刚失去亲人,却因生计被迫在烟厂做苦工。现在肯定没有这种事了,但想来在民国时应该是常见的。
文艺青年的“我”境遇也十分可怜,没有谋生手段,只得靠卖文挣来稿费,还要应付随时饥饿的肚皮以及下月的房租。我觉得他能在那种条件下坚持自己的创作实在是难能可贵。小说里的情节没准就是郁达夫在上海落魄时的光景吧。放在当今,谁还能在创作的道路上一直坚持下去呢?现在的文章都追求流量、人气,攀上阅读榜首的不是“教你文章变现的方法”就是“某某的婚姻忠告”,真正好的文章极少了。
如果把“春风沉醉的晚上”理解为作者经济上的贫困,那我们当代人应该普遍患上了精神上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