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肖培东老师学教自主阅读课《一棵小桃树》

    要学《一棵小桃树了》,怎么教好呢?这是部编版的新教材,是一个自读课。跟着肖老师办法走,还真没错儿!

    一、了解自读学情

    问题设计:学生们自己先浏览全文,思考通过文章你们读出了什么?

    二、关注课文旁批

问题设计:

      1.这篇文章属于自读课文还是教读课文?(自读课文)

      2.为什么这么说,通过哪些地方可以简单界定?(旁边有批注)。

    3.那么我们首先看一下这几个批注,五个批注中为我们呈现了几个问题?(三个)。

    4.你们自己能解答的是哪些?(第一个)

    第一个批注中“我’忘记小桃树的原因:“我”进到城市上学以及步入社会,一直学习呀,奋斗呀。

    第二个问题:不仅仅指树木的开花,还指人的梦。

  第三个问题:能看出作者情感转折吗?

    三、品读“没出息”的小桃树

  现在大家再看几个批注,看一下这几个批注中哪一个能教会我们文章的表达方法或者写作技巧。学生们思考一下。(第二个)。

  学生们注意一下这种写作方法,学习散文时候,多留意反复描写的地方,现在齐读一下这个批注。

  (第二个批注如下:课文中有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这个批注对应的段落是?(第四段)。

1. 把描写小桃树姿态的句子读出来。

(生齐读)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一点嫩绿……便会立即断了去。

  2. 注意一下哪个 词语最能形容小桃树的姿态?(委屈)。为什么是委屈,委屈的意思在这里是什么呢?

3.这是第四段咱们大家找出很多相关词语,那么文章其他地方还有没有写出小桃树的“没出息”?

  四、“没出息”的小桃树的深意

    问题:为什么作者花这么多笔墨写一棵没出息的小桃树。

    写“树”就是写“我”,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呢?托物言志。

    文章在运用这种手法时,一般都需要两个线索,一个明线,一个暗线。也就是既要写好“树”,又要写好“人”,两者互相穿插。那么这篇文章“言志”的文字在哪里?(第十三段后边的文字)。

    齐读:“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乎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也就是说写树是为了写“我”,指示“我”。那么写“树”还有是为了写什么呢?

    五、一个字读出“不寻常”的感情

  作者基于很多原因忘却了小桃树,却没有写出一个字来。如果让大家用一个字来概括整篇文章,大家会选择什么字?并说一下原因。(梦、爱、灯、蓄、孕)

    风雨过后,希望孕生。这不仅是作者对小桃树的祝福,也是我对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的祝福。记着,你们就是一棵待开花的小桃树!

  板书:

    树——奶奶

    树——我

    树——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