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看了于华的《活着》。多年前看过电影,一直想看看小说,可总是没有勇气。这个故事对于我而言,太悲惨太沉重了。时至今日,觉得内心有些力量了,才敢拜读。
少年不知愁滋味,曾经的我未必能看懂多少,只是觉得太惨了,怎么这么惨。如今看反倒较为平和很多。电影的情节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看小说起承转合倒也看得心情肉跳。比如,文中说:福贵的儿子出事。以为只是出点事,没想到竟是生离死别。作者在文笔上却仅是这样轻描淡写的一笔。看罢这段,忍不住抱了抱熟睡中的孩子。感叹活着真好。
作者在序中说,“人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这种活法就特别的本能而纯粹。可能我们会叫福贵这类人叫“幸存者”。他们逃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天灾人祸。可是他不一定认为自己是幸存者,因为他觉得活下去就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即使最重要的东西最爱的人一个个的离他远去。这些都不会让他放弃生命,他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其实做到活着这点并不是很容易的,特别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战争、饥荒、人祸,即使未被自然打败,也有不少人是不堪重负而选择轻生,或者行尸走肉的活着。
他们的不同之处是,后者选择凝视伤痛无法自拔,而幸存者则带着伤痛继续前行,同时保留人性闪耀的良善。
作者在序言中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的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
感谢于华的指引,所有创作的皆是如此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