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熟了,国央企人的“职场劫”该醒了

最近《长安的荔枝》又火了,看那唐代小吏为了把岭南的荔枝送到长安,拼得脱层皮,我越看越觉得眼熟——这不就是我们国央企人的日常吗?


你有没有发现,咱们每个人手里都攥着自己的“荔枝”。

领导一句“这个指标得完成”,能让整个部门连轴转半年;周五下班前甩过来的通知,一句“周一要”,就能把周末变成办公室的加班场;那些改了八遍的材料,最后可能就被念三分钟,然后扔进废纸篓。

没人问“这事儿有必要吗”,大家只说“领导要”;没人算“这么干得耗多少精力”,只会催“赶紧弄”。

其实,这“荔枝游戏”里藏着三重坑。我们琢磨琢磨,是不是这样的?

第一重是“上下严重脱节”的坑。

上面拍脑袋定的事,下面得扒层皮办。

就像杨贵妃要吃鲜荔枝,没人管五千里路多难走,只问“啥时候到”。

我们职场也是这样的,KPI是鞭子,会议是笼子,加班是常态,你以为爬到更高的位置就好了?错喽,领导上面有大领导,大领导上面还有更大的,一层套一层,谁都逃不掉这“传话筒”的命。

第二重是“时间被严重绑架”。

你有没有算过,一个月里有多少个晚上在改文件?多少个周末在开“紧急会”?咱们总说“为了稳定”,可稳定成了“被稳定地消耗”。

就像《管道的故事》里说的,光挑水不行,得修条自己的渠。可咱们呢?天天忙着给别人挑水,哪有功夫挖自己的渠?最后钱没多赚,精力倒先耗光了。

第三重最让人严重憋得慌的坑,还“不敢问为什么”。

开会时明明觉得方案不合理,想张嘴却被“这是上面定的”堵回去;明明知道有些加班纯属鸡肋,却只能跟着喊“收到”。

时间久了,咱们都成了“沉默的陀螺”,被鞭子抽着转,忘了自己本来想往哪走。

但你发现没?真正能喘口气的人,都懂点“反着来”的智慧。

就像《穷查理宝典》里说的,“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领导要数据?先想想这数据能说明什么,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法子弄出来,别上来就闷头干;要写材料?先琢磨清楚核心是什么,别被那些套话绕进去,有时候一页纸能说清的,不用堆成十页;要加班?先问问“这事儿非今晚不可吗”,别让“假装努力”骗了自己,也骗了时间。

还有个理儿得想明白:职场不是人生的全部。你可以在单位里当“螺丝钉”,但不能真把自己活成螺丝钉。下班了学个新技能,周末陪家人逛个公园,哪怕每天留半小时读本书——这些看似“没用”的事,其实是在给自己修渠。

《管道的故事》里说的那样,挑水只能解渴,修渠才能长流。今天攒的这点“闲功夫”,说不定哪天就成了能托住你的底气。

说句掏心窝的,我们别把自己逼成“荔枝快递员”。

KPI重要,但没重要到要赔上健康;领导的话要听,但不能听成圣旨。

稳定是好,但稳定里得有自己的空间。你可以为了生活低头,但不能为了低头忘了生活。

你看《长安的荔枝》里,李善德最后总算把荔枝送到了,可回头看看,一路的奔波、牺牲,真的值吗?

我们职场里的“荔枝”也是这样——有些事,非干不可;但更多事,其实是咱们自己吓自己,把“不得不”当成了“必须得”。

所以啊,下次再接到“送荔枝”的活儿,不妨先停三秒:

这事儿真的非我不可吗?真的得这么干吗?真的值得我搭上周末吗?

想明白了,你会发现,好多“不可能”,其实是“没必要”;好多“必须得”,其实是“可以缓”。

毕竟,工作是为了活得更好,不是为了把自己活成“送荔枝的工具”。你手里的“荔枝”再急,也别忘了,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毕竟,长安的荔枝会烂,但你的日子,得鲜活。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有快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