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争吵,看见需求
那么,如何将争吵维持在良性状态呢?
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技巧,最简明的方法在于:
处理好我跟自己的冲突,以及跟伴侣的冲突。
因此,争吵可以分成两部分:
1、我在“争”什么。
2、对方在“吵”什么。
平常的沟通,是我们先处理跟对方关系之间的冲突,完后再处理自己内心的冲突。
比如,我们不认同伴侣的教育理念,沟通是两个人提出各自的见解、相互妥协之后,自己从内心说服自己接受这个方案。
而争吵,是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不想受侵犯”的前提下,去处理跟对方的冲突。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吵架都是在自我防御,攻击别人。
所以,要看见自己“争”的背后,有什么不愿被触发的体验;防御心理背后,我不愿改变的立场是什么。
生活中的一些父母斥责孩子,开口往往就是“我这么辛苦养你”
父母发起争吵,是因为孩子触发了他们的“亏待感”——我付出了养育,孩子就应该在行为上顺从,来回报我。
这种亏待感可能跟父母的经历有关,他们曾经在某件事上付出了,但没得到回报。所以在养育孩子上一旦有被亏待和辜负的感觉,就会特别失望。
而孩子一听父母说“我这么辛苦养你”,往往会想到:父母又来道德绑架了。我有独立的人格,凭什么要被他们控制?
所以孩子跟父母吵,吵的是人身自由,要的是脱离父母控制权。
然后,看清对方在“吵”什么。
争吵中的双方在强烈的情绪状态下,往往拒绝质疑自己,也拒绝共情对方。
但并不妨碍我们问一句:
在这件事上,彼此为什么非吵不可?
对方为什么会这么想?
类似溯源性的提问,会将我们的注意力落到跟对方的冲突点上。
而不是只留守在自我的防御堡垒中。
还是讲上面父母跟孩子的案例:
为什么这件事上非吵不可呢?因为父母要求孩子回报的,是他们珍贵的独立人格。
这时候孩子可以说,我可以在别的方面回报你们,但这件事不行。
如果是父母呢?则需要先处理自己内心的感觉,然后在不影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给Ta提供建议和
当我们不仅关注自己,还看见了彼此,这就是获得了关系的控制权;由你来决定,如何不把争吵延伸到更多事件,甚至发展成人身攻击。
如果争吵时对方表达出轻蔑的态度,甚至批评,你也可以说:
你刚刚说的话,刚刚的态度,可能会将关系引向更恶劣的状况。
如此调停者角色的提醒,也有助于打开对方的防御堡垒。
这比起十次欲言又止的“平和沟通”,更有用。
双方降温后再来解决问题,我们不仅仅释放了情绪,还更加清楚对方需要如何被尊重,希望被看见什么。
写在最后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争吵。
当关系内的冲突不可抑制时,如果我们一味回避、视而不见,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甚至于,我们会因未被看见、未被满足的需求,而用情绪攻击身边更多的人。
如果你去面对它,允许争吵发生,从而诚实地述说自己,倾听对方,关系也会更加清爽明朗。
最后,愿我们对伴侣多一些关注和接纳,不误解对方,也不委屈自己,以更真实的姿态相处。
尚和道~瑜伽+冥想+心理学+深度分享读书会身心成长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