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是俗称,学名叫蝉。唐诗宋词没少写,最有名的一句倒是南朝梁诗人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千古传颂,甚至限制了后来文人的发挥。
每到盛夏,知了就神不知鬼不觉地上了树,天越闷它越叫,你高兴时它就叫得高兴,你若心烦,它会平添心烦,一刻不停,居高临下地鼓噪,你只有躲开的份,没办法制止它。幼时,曾长久仰头寻声观望,每发现一只就呼朋唤友地指给人家,今天想来,也不知当时乐趣在哪。
那时最大的乐趣是粘知了。找来两三根竹竿,粗绑细,大接小,扛着一步三颠,神气活现地出了门,大人午睡,我们去粘知了。整个院子都看不见人,每棵大树梢上都传来蝉鸣,知了喜高,大部分竹竿都够不着,偶尔发现一个低处的,立刻收声敛气,蹑手蹑脚地向其靠拢。
粘知了讲究的是胶。早年的胶是用废弃的自行车内胎熬的,熬时臭气熏天,没少挨大人斥责,后来发现面筋更好用,遂趁母亲蒸馒头之际,扯下一块面团,在水龙头下细水长流地至少用一个小时将面筋揉好,泡在小瓶里备用。发现知了的第一件事就是上面筋。将面筋从水中捞出,裹在细竹竿梢上,太阳一晒,几十秒后就发粘,而且其粘无比,然后双手倒竿,一点一点伸向知了。一般情况,知了会在一声惨叫中挣扎着做了俘虏。我立刻攥住知了,用清水将翅膀上的面筋精心洗净,再将面筋团好放入水中,准备再用。
拿到家的知了立刻被放在纱窗上,黑亮的身子,透明的蝉翼,让人觉得知了很神奇;一般等到晚饭时,可能因为天暗气闷,知了会在一声叹息后引吭高歌且片刻不歇,直到睡觉前吵得你脑仁疼,起身开窗将它抛向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