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存养,正当其时。存养即“存心养性”,从存心到养性,再从养性到事天,核心在于契合天道。静坐以收心、正心以立本、持敬以处世、慎独以修身、省察以明辨,皆是存养的具体践行途径。
明儒薛敬之在《思菴野录》中言:“凡所作为动心,只是操存之心未笃,笃则心定,外物不能夺,虽有所为,亦不能动。”存养绝非空谈,而是日用间须臾不可离的实行工夫。
不同阶段,存养用功各有侧重:
- 知未至时,需“持之以厚”,以主动有为的姿态涵养本心;
- 知既至时,要“守之以默”,以自然无为的状态守护心性。
有为与无为相辅相成,待存养之功臻于成熟,便能实现“心存而性养”。
今之学者虽知存养之理,却常陷“旦昼之懈”——遇事应接时,不自觉落入机械应对的窠臼,本心便与己离间、生出偏差。要知,显现心性常被称作“未发之象”,它彻上彻下,通达天下之大本,存养的最终目的,正是识取仁善之性,达到“勿忘勿助”的自然境界。
所谓“栽培”心性,关键在于“持敬涵养”:既要知晓心性本有之理,更要着力养护这份本真。若只知其理而不能践行存养,不过是徒有虚言。需谨记,存心养性的最高境界是“默而识之”,它无法靠理性思维的穷索强求,唯有在日复一日的持敬、省察中自然抵达。
那么,日常该如何践行存养?其实无需刻意求玄,都在细微处:
- 清晨静坐片刻,不急于翻看手机,让纷杂的思绪沉淀,是“静坐收心”的存养;
- 与人争执时,先压下瞬间的怒气,想想“是否因外物乱了本心”,是“正心持敬”的存养;
- 独处时面对诱惑,比如本想专注工作却忍不住刷视频,能及时觉察并拉回注意力,是“慎独省察”的存养;
- 哪怕是吃饭、走路,不心不在焉,专注于当下的动作与感受,也是对心性的默默滋养。
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正是“日用实行”的存养工夫,日复一日,便能让本心愈发笃定,如薛敬之所言“外物不能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