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而词呢?
词本是民间小曲,因曲调优美,士大夫才开始加入写作。第一本词集名为《花间集》,五代欧阳炯为集写序,称是“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就是说可以让文人雅士出游可唱而助兴,江南歌女能唱些比采莲曲更典雅的曲子。词本身短小,故而叶嘉莹女士称之为小词。在那些看似风花雪月、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里,却是才智之士、读书之人的修养与境界。为此,叶女士出品《小词大雅》。
小词难写,因为只能点到为止,要做到“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做到“意内而言外”。清代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讲述小词之微妙:“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
张惠言是一个经学家,是一个学者,编《词选》也许更多地算作业余爱好。他本人也写词,其中写给他学生的《水调歌头》五首,经叶女士一讲解,把春日的情韵、儒家的修养结合得十分巧妙,勉励学生把春天留在心里,努力自我完成。词的境界很好,必须抄录一遍,用于自我激励。
《水调歌头》其一: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清影渺难却,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水调歌头》其二:
百年复几许?慷慨一何多!子当为我击筑,我为子高歌。招手海边鸥鸟,看我胸中云梦,蒂芥近如何?楚越等闲耳,肝胆有风波。
生平事,天付与,且婆娑。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看到浮云过了,又恐堂堂岁月,一掷去如梭。劝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
《水调歌头》其三:
疏帘卷春晓,胡蝶忽飞来。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肠断江南春思,黏着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
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一尊属月起舞,流影入谁怀?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但莫凭栏久,重露湿苍苔。
《水调歌头》其四: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
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
《水调歌头》其五:
长鑱白木柄,劚破一庭寒。三枝两枝生绿,位置小窗前。要使花颜四面,和著草心千朵,向我十分妍。何必兰与菊,生意总欣然。
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便欲诛茅江上,只恐空林衰草,憔悴不堪怜。歌罢且更酌,与子绕花间。
南宋刘克庄说词是“藉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豪,托闺怨以写放臣逐子之感”,这和千年以后的张惠言是一致的,是从比兴的角度,从语码来解小词背后的深意。但王国维不同意张惠言的说法,他从读者反应的角度,去看词的意境。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说,分别从三首著名词作中引出三句来,多少有点断章取义,但确实体现出精神上的非凡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的确是个很会读词的人,他把词史发展中李后主的地位给突出了。他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并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后主之词饱含人类无常的哀感,“春风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之类,真是引人无限的共鸣。
叶女士《小词大雅》最后一讲“一蓑烟雨任平生”讲了冯延巳《鹊踏枝》一词,讲到其非比一般的格局: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可惜这种格局王国维能读懂,却不能解却自己的悲观。王国维《浣溪沙》写道:“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他以为的人生,是在欲望的追求与失落之间徘徊。追求,是不得的痛苦;求到,是失落的痛苦。所以他没有找到精神可以解脱的地方,最终走向了自杀。叶女士讲到这里,拿苏东坡与王国维作了一个对比,也是从词里看到的不一样的修养和境界。王国维喜欢西方哲学,研究历史,而苏东坡除了儒家的修养,还有道家的思想,所以更飘逸潇洒,也更能承受痛苦磨难。一首《定风波》,让人看见万丈豪情。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小词大雅》,是叶嘉莹女士的演讲集,独到的见解,典雅的语言,精辟的分析,读来颇具美感。可惜读诗词、读名家都太晚。为加深记忆,特做此笔记。愿晚知晚觉的我,心里依然有“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