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月之恋
“喂,大家动作都利索点,加紧干啊!”老板看着阴云密布的天空,不住地催促。
天气有些闷热,一场大雨即将来临。方达明乜斜着眼睛,看着车上码放着的小山一般的米袋一层层地矮下去,心中兀地又生出几分力量。 他用袖子拭了一下额头上渗出的豆大汗珠,麻利地从一名卸货的搬运工手里接过一袋大米,扛在肩上,拖着沉重的步子,转身向米店的仓库里走去。背上的衣服已经和汗水黏在了一块,肩上硌得生疼,方达明感觉浑身都有些不自在。
“方师傅,还吃得消么?”一名年岁大点的搬运工关切地问。
“没事,这点力气活还难不倒咱!”方达明笑着说。这之前,他已经换了好几份临时工作,他不想让同行看低自己。
“你刚出来做 ,一时半会儿难免有些不适应,待到时间久了,就会慢慢好起来的。”老师傅接着说。
“嗯,我想也是这样!我可也是打农村里出来的,身子没那么娇气,小的时候什么农活没干过呀?”方达明自信地说。
话虽如此,四十二岁的方达明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苎麻厂一夜之间竟然垮掉了。也难怪,这几年国家的环保政策抓得多紧呀,就他们那苎麻厂,环保设施缺乏,污水四处排放,周边居民早已怨声载道,有关部门不断接到群众的投诉举报,厂子关停倒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只是现在方达明失业了,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塌了,一夜之间他的头发都白了几圈。他到工地上去提灰桶,他到超市里当临时保安,他到街头散发一些小广告传单,他甚至和老家村里的妇女们一起下到河里摸螺蛳贝蚌,总之,只要能够挣到钱,能够养家糊口,什么样的工作他都愿意去干。前几天托人介绍,他来到这家粮店当了名临时搬运工。
生活已经向方达明展露出狰狞的一面,许多年来,他已经安于在那家小厂子的办公室里当一名普通职员。他一直的理想就是在那里本分地工作,朝八晚五,三点一线,挣工资养家,日子悠哉游哉,哪怕一直混到退休呢。但是现在,那种清闲的日子看来是到头了。
傍晚回到家里,方达明感觉身子像散了架一般,他感慨,难道自己真的老了吗?多年来久坐办公室缺乏体力锻炼的弊端显露无疑。晚餐妻子多加了两道菜,方达明虽然疲惫,但是胃口大开,一连吃了两大碗米饭。
“爸爸,我们学校明天开家长会,你和妈妈谁去啊?”上高中的儿子一边扒饭一边问。
“谁去不都一样呀?”方达明不假思索地说。
儿子不吭声,脸色阴郁下来。方达明抬头看见妻子正在冲自己递眼色,那意思是让他去学校。
方达明这才想起去年妻子给自己提过的一件小事,那一回学校里也是开家长会,是妻子去的。妻子回来说,老方,看来我们的儿子真的是长大了,我同他们老师多聊了两句,儿子竟嫌我啰嗦,还抱怨说什么我是农村妇女,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了他的人,你说气人不?他当时只是淡然一笑。
“那好吧,明天刚好我有空,爸爸陪你到学校去吧!”方达明对儿子说。
“好!”儿子脸上的愁云一下散了,笑着说,“老爸,你说奇怪不?我们的新班主任也姓方,而且还跟你同名。”
“噢?”方达明微微一愣,转念又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了去了。你只管好好念书,将来上所好的大学,别以为老爸不知道你那点鬼心思,别指望老爸去同你们那位方达明老师套近乎!”
“我可没这么认为,老爸你想多了!”儿子笑嘻嘻地说。
方达明知道,在儿子的心目中,他作为父亲的形象是高大的。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相比,儿子与他更亲近一些,这固然有他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做功课,教儿子一些简单的礼仪和为人处事的方法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高中毕业以后他一度是他们那个乡村小学的一位民办教师,也是儿子的启蒙老师,只是后来他这个教师的名额被其他走后门的人顶了去。虽然他考试的成绩在当年几个民办教师中是最好的,但是他生性孤傲,不喜欢阿谀奉承,曲意逢迎,终于将当教师的路子堵死了。只怕现在,自己这个穷困落魄的样子,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也要一落千丈了,连他自己也觉得每天灰头土脸的,日子过得异常的艰难,好在儿子脸上灿烂的笑靥,让他失落的心情得到些许慰藉。
翌日,方达明起了个大早,九点钟他准时赶到了儿子所在的学校。这是一场年级的家长会,会场设在可容纳一千多人的一个大厅里。这是高一新生进入新学校新学期学校召开的第一场家长会,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推掉手头的工作,于百忙之中从四面八方赶来了。方达明看到大厅里密密匝匝坐满了人,连几条甬道上的椅子也没空着。会议还没有开始,不断有家长从外面进来。
方达明在靠近主席台的第一排找到一个座位坐下。这时一位老师走过来,在近前的一张桌子上拿笔在一摞展开的信笺上写着什么。一眼瞥去,方达明觉得眼前的老师的身影似乎很熟悉,赶巧这时那位老师也抬起头来盯着方达明看,那一瞬间两个人几乎同时喊出对方的名字。
“张开柏——”
“方达明——”
两个人都伸出手紧紧握了一下,二十多年前他们曾经在这所重点中学里一起念过高中,虽然岁月沧桑,但当年青春容颜的轮廓还在。
“老同学,你现在还好吧?”张开柏握住方达明的手说,“哎呀,这么多年都没联系,想不到今天在这儿见面了!”
“好!”方达明一时百感交集,不无自嘲地说 ,接着问,“你现在在母校当老师了?”
“是的,不只我一个人,贾海涛、徐玲都是这儿的老师呢!”张开柏说。一位年轻的女工作人员过来,附在张开柏耳边说着什么。张开柏转身告辞,“老同学,你先坐着,我那儿还有些事情先过去了!”
方达明点头会意,他后来才知道,当年班上的这位小组长而今已是母校高一年级组的教导主任了。
主席台一侧宽大洁白的电子投影仪屏幕上“热烈欢迎各位家长莅临”的标语非常醒目,场面温馨,暖意融融,会议开始了。主持人首先谈到了组织这次家长会的意义,并对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欢迎。接着张开柏首先发言,他讲得很好,谈的都是当前学校亟待解决的以及学校与家庭配合教育的一些具体问题,会场不时报以热烈掌声。
会议来到高潮,一位三胞胎的父亲代表学生家长作了表态发言;接着年轻的女副校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分享了她的教育观点,同时对广大家长提出了期许,她精彩的演讲不时被台下热情的家长们的掌声打断。再接下来,十六位班主任依次上台与大家见面并作简短发言。
方达明的心头蓦地一动,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一位位上台发言的班主任,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的讲话。
“下面请高一(8)班班主任方达明老师上台讲话,大家欢迎!”主持人朗声说道,他的声音很快湮没在一片掌声之中。
方达明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那一刻他几乎站了起来,他仔细打量着那位儿子的班主任——与自己同名同姓的老师。
“大家好,我叫方达明,是高一(8)班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说着,中年男人深鞠一躬。他穿着一条月白色的休闲西裤,灰白色的亚麻西服,系着领带,显出几分儒雅的风范。他肤色白皙,国字脸,细长条的眼睛,高高凸出的颧骨上有一粒黑痣。
咦!这不是自己高中时代的那位同窗贾海涛吗,他怎么改名叫方达明了呢?方达明内心充满了疑惑。他看定贾海涛那张圆胖略显富态的脸,如烟往事浮上心头。
上高三那年,班上转来一位男生,瘦麻杆儿的身材,背微微驼着,牙齿很黄,穿一身土布衣服,那便是贾海涛了。听同学说,贾海涛是名老留级生,之前两次参加高考都落榜了,这是他第二次选择复读。尽管这样,在当时方达明的眼中,他的这位同学兼室友并没有显示出能力过人的学长风范。他的成绩一般,每次考试,他的总分甚至总要落下方达明一大截。他的一些观点和想法也没有显示出与之年龄相称的成熟与睿智,他的一些无厘头想法往往成为同学和室友们攻讦取笑的对象。贾海涛的家庭条件不好,这也不得不让他经常节衣缩食,尽管满脸显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他生性敏感,说话尖酸刻薄,不喜交际。但是有一点,他绝对是班上所有同学中最刻苦用功的一位。在方达明的印象中,贾海涛时刻都在看书。在图书馆,在操场,在寝室,甚至在厕所里,他都捧着一本资料在学习。每天晚自习过后,教室里的电停了,他也总是点着蜡烛学习到半夜,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对于这一点,一些成绩好的同学颇为不屑,认为他那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有一次方达明也向贾海涛提出了自己的疑虑,提醒他要注意身体,不要勤奋过度。“有什么办法呢,家里人对我的期望很高,我这人太笨,学习上只有多花功夫‘死磨’了,笨鸟先飞嘛!”贾海涛动情地说。
命运似乎向贾海涛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那一年高考他再次落榜,他的成绩竟然低于同样落榜的方达明八十多分。何去何从,当年的年轻人面临着人生艰难的抉择。方达明曾经也考虑过复读,但是那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好,父亲认为复读的成本和风险都太高,正好当时有一个出来工作的机会,所以高考后的第二年方达明便参加了工作。贾海涛呢,再一次选择了复读。有一天,方达明正在家里吃午饭,贾海涛来了。他是来借方达明的高考准考证的。贾海涛说,他想转到另一所中学继续复读,可人家学校要根据高考成绩来选择收费,按他的成绩,要多交两三千元才能够格;而以方达明的成绩,这笔费用则可免了。方达明当时未及多想,反正自己也不去复读了,准考证留着也没用,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便把自己的准考证交给了贾海涛。
这都是廿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看来,贾海涛当年就是在另外一所中学改名方达明,完成高中最后一年的复读,并考上大学的。这么多年来,他就一直用着当年借来的准考证上的名字,再也回不去了,还能有多少人知道他的本名呢?
主席台上的方达明还在侃侃而谈,“今天,我想同在座的诸位家长分享一下我的四点教育理念。一是要秉持学生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二是要树立‘人各有才’的观念;三是要正确看待学生的成绩;四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相互配合,形成家校合力……” 他那厚实的嘴唇蠕动着,口吐莲花,声情并茂。
方达明的脑中一片空白,这还是昔日的那位同学贾海涛吗,他往日佝偻的腰现在似乎挺直了,满脸红光,显示出中年发福的富态。岁月荏苒,这么多年过去了,机缘巧合,今天在这里与他邂逅,乍一眼望去,人丛之中,还真的认不出来呢!他的变化比张开柏大多了。一时之间,方达明的心中五味杂陈,联想到这些年来自己的遭际,心中更是平添了几分伤感。假如当年自己也选择复读,今天站在这儿的会不会是自己呢?可惜,人生没有假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