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应不应该成为工人的基本权利
上一篇说到了工资的高低和收入节奏问题,这一篇用放大镜来打量一下,劳工与资本家的关系。主题是违约应不应该成为工人的基本权利,前文说道劳动力更容易欺负资本,因为资本缺乏实时监管,资本家不能随时守在资本旁边,而劳动力可以自如地控制产量和质量。
有个经典案例是阿拉斯加捕鱼案,说公司有个渔船,雇了一批渔民,去捕捞三文鱼。说好工资是60美金,到了阿拉斯加,工人要求加40美金,三文鱼有季节,船又不能回头,于是经理同意了,回到岸上后,公司不认账,只愿意付60美金,渔民把公司告上法庭。
经理答应的40美元,是一种奖赏,没有所谓的对价,也就是工人的付出。工人答应的劳动跟合同的60美金形成了对价,足够支付劳动了。
由于没有对价,工人不提供服务,这种单向的礼物,没有法律约束力。法庭认为:40美元没有相应的对价,无缘无故,没有约束,所以公司不需要支付。
但还有件事,就是经理本可以不表态,把船驶回去,重新谈条件不更好吗?如果公司不答应,渔民违约了造成了损失,可以告渔民。好像可以,但实际上回去之后,哪怕告赢了,渔民也没钱付赔偿,用中国话说死猪不怕开水烫。
遇到工人临时放鸽子、敲竹杠的情况,老板或资本家通常是吃亏的。其实这种很正常,渔船出海了,渔民临时要求加工资;葡萄熟了,等收割了,工人罢工;学生到了教室,老师要求涨工资。
当然一开始老板也可能束手无策,只能乖乖涨工资,可人是有对策的,会跟其他渔民说,当心这个敲竹杠的渔民,如果他再来,你们就补上;老师和工人也一样,老板会说如果再敲竹杠,下次就不用你们了。
美国老板应对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合同中加“我不罢工”条款。一份合同有,一份没有,让工人选。会有人选,因为需求,各自情况不同。当有人选了我不罢工条款的,老板会多付一些工资,当做保险。
只要法庭认同,雇主就能通过合同,避免被工人敲竹杠的行为,当然有人很看不起,称为“黄狗条约”,意思是懦弱。听上去不光彩,可发挥了积极作用,就是防止那些临时敲竹杠的行为。
问题:工人面对资本家,到底应不应该有罢工的权利?如果没有,工人的权利怎么保障?如果有资本家权利如何保障?
协调劳资关系当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正确的方向应该是增加沟通、理解、互信,尽量减少不确定行为对企业带来的伤害。因为如果企业的资源得不到保障,企业价值下降,最终受损的是与企业相关的所有人。
罢工的性质
什么叫罢工?不上班?那叫旷工,大家一起约好不上班,那叫集体旷工。如果每天给老板写信要求涨工资,不过是要求涨工资;如果约好一起给老板写信涨工资,那叫集体要求涨工资,也不叫罢工。
什么叫罢工?一种是关键时刻要求涨工资,叫敲竹杠;另一种是自己不干活还阻止别人干活,这才叫罢工。因此经济学家对西方社会的罢工是这样描述的:工会组织不过是一种卡特尔,通过限制公司和企业的劳动力供给,来获得高于竞争市场的工资水平。
卡特尔是一种勾结垄断的组织,不过后来的反垄断法有个特赦令,说工会组织不在反垄断法限制范围内,因为劳动力特殊。美国历史上,罢工权利得到确认,是1935年的瓦格纳法。
规定那些没有加入公会的人也会被代表,也得参加集体活动,这有点过分。1947年通过了劳动权法,说工人有劳动的权利,禁止公会强迫非工会人员参加罢工。这是罢工的第一个特征,要么是敲竹杠,要么具有暴力。
第二个就是经济后果。学者研究发现,有公会、可以罢工的工人收入较高。得出结论说,罢工能够帮助工人增加议价能力,增加收入。好像跟一再强调的“工人工资、团队中任何一种资源应得的回报,跟他对这个团队做出的边际贡献应该相等”规律矛盾。
只要罢工、临时敲竹杠、通过暴力阻止别人替代自己,就能提高收入,为什么?这里要注意局部收入的增加和全局工人付出的代价,二者有区别,短期看老板没办法,只能给高工资。
但长期看,老板会减少雇员数量,增加机器投入,全局看,部分人收入增加是建立在其他人收入下降或消失的基础上的,比如老板、消费者、其他工人。
假如加入工会收入会增加,你想加入吗?加入本来有好处,但随着人数增加,好处会被分薄。所以工会为了保持高收入,有个关键是防止太多外人进入,设置门槛。过去简单的方法是,看肤色,在产品上,印上Made by White Hand白人制造。
但今天好像行不通了,只是为了利益还是要做啊,怎么办?最常见的是实施行业资格准许制度,需要考试,难度系数越来越高,通过的越来越少。
这就经济后果,罢工确实能使部分进入公会或拿到许可的人增加收入,但会让其他人蒙受损失,比如老板、投资人、消费者或没有被雇佣的人。既要看到局部收益的增加,也要看到全局收益的损失。
第三个特征是罢工的事与愿违的性质。罢工本要帮工人获得更高收入,但由于违反合作原则,违背了“每种生产要素应得的回报应该跟它的边际产出相配”的原则,所以长期看,爱罢工的地方反而是生产力在下降的地方。
问题:在经常罢工的国家比较容易找到工作,还是在一个不经常罢工的国家比较容易找到工作?
思考问题时,千万记得把别人的对策考虑在内。一个国家经常罢工,用工成本急剧增加,企业对此有预期,会减少用工的数量,寻找可替代方案,甚至会停止生产,这样的国家,工人更难找到工作。
谢谢欣赏,个人能力有限,欢迎留言评论。观点来自《薛兆丰的经济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