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知识值得学习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认为自己学到的很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用不上。到底什么样的知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对此,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戴维·帕金斯
在其《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2015年8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中详细讲解了他对知识的一些观点。摘编如下:
第一个观点是:减少学习惰性知识。
惰性知识指的是人们能够解释但无法应用的知识。这种知识学习的多了会产生一个坏处:记忆的存储能力并不随时间而减弱,而是会减弱记忆的提取速度 。
就像电脑内存占用多了会卡一样,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我们调用知识的速度就会越慢。
从记忆的角度来看,将大脑中装上惰性知识,就像往一个粗制滥造的皮箱里塞满了东西,虽然能装一段日子,可不久就散架了。
第二个观点是:我们真正应该学习的,是对生活有价值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比如,很多人学习、上班两点一线,生活幸福感不足,学点心理学知识,懂些幸福学就对生活有价值;再比如,提高个人效率,锻炼逻辑思维,这些知识就对生活有价值;所以,要有目的学,学以致用,不能看什么学什么,我们得知道哪些知识该深学,哪些只用涉猎。
第三个观点是:“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熟悉、了解的层面,也要关注于未知的知识”。
我们不能只关注于已知的知识,也要对未知充满好奇,做好准备。
未来可能会有哪些新的职业出现?哪些领域的发展存在上限?这个世界还有哪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传统行业+新技术是不是会有新领域的产生?
比如,传统的培训如何与互联网相结合,产生新的培训模式、产业、前景。
第四个观点是:跨界、跨学科的知识。
帕金斯教授提出:惰性知识 + 其它领域的知识 = 对生活有价值的知识。
他认为,在如今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已经无法在单独的某个学科或领域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相反,只有靠跨界、跨学科的对话,才有可能获得解答。
比如,你爱做统计,经济学 + 统计学 = 计量经济学;或者你爱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 + 心理学 = 行为经济学,这种交叉与融合,让原本的惰性知识发生了“化学反应”,慢慢地,将它们运用于生活中,成为了对生活有价值的知识。
(参考凤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