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这一点我们有生动的体会。
所以,很多父母会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这种刻意的控制,暗含着父母内心的担忧:“孩子可别学习了父母不当的言行”。
但在接下来的探索中,当你体会了孩子模仿学习的细致和深刻后,你一定会重新思考:如果想让孩子更好的成长,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好,就是只能优化自己的言行,而不是在孩子面前刻意控制和回避不当的言行。
其实,由于在生活中,我们的大部分言行都是无意识的,所以,我们很难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日常言行。
艾莉森·高普尼克的《园丁与木匠》用大量的实验和科研资料,细致的呈现了孩子是如何通过模仿学习的。
我们先介绍孩子模仿的第一个特征:孩子们只模仿他们感兴趣的。也就说,兴趣是模仿的起点。
我们一起看《园丁与木匠》中的一个实验。
在桌子的左右两边各放一个盒子,两个盒子中间有一辆小汽车,在桌子中间靠边缘处放一个孩子喜欢的会发光的玩具。当实验者移动玩具汽车撞到左侧的盒子时,玩具会亮起来;当撞到右边的盒子时,玩具没有任何变化。实验者将这两种情况分别重复了几次。

一些24个月大的孩子最后会只模仿实验者让玩具发光的行为,因为孩子们对让玩具发光很感兴趣。
是的,孩子们只会模仿他们感兴趣的行为。所以,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
当然,如果我们不仔细思考这个实验,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
其实,孩子们在这个实验中体验和感受因果关系。
我们可以这么想象一下:把刚才的实验装置放在那里,没有实验者的行为,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孩子们开始随意的玩他们的感兴趣的玩具,对于一个喜欢小汽车的小男孩,也许会拿起小汽车玩起来。
而当实验中介入了人的行为,并导致了有趣的结果时,孩子们开始对人的行为感兴趣,而不是玩具,他们开始观察和思考,并尝试模仿。
这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因果关系——人的行为导致了有趣的结果。
寻找因果关系似乎是人的天性。因为因果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并增加控制感。
比如科学研究,就是在寻找世界运行的因果解释,并用因果关系做出预测,甚至控制一些事情。
人类沉迷于此,孩子们同样如此。
如果你觉得科研太高大上,那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一下人们迷信行为。
迷信其实也是人们在寻找因果关系,为自己无法解释的事情寻找一个神秘的解释,然后我们才会安心,而且坚信这些解释,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了,并通过迷信行为增加控制感,建立内心的秩序,这便是我们说的个人认知。
我们接着看刚才的实验。如果实验继续,在玩具亮起来之前,孩子们就会朝它看去。
是的,他们在用刚才学习的因果关系做预测。科学研究显示,孩子们对因果关系的追求热情远高于成人,他们的学习方式更像科学家,孩子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就是在做一个个的科学观察实验,并寻找因果关系。然后做预测,进行模仿学习。
所以,人的行为中的因果关系容易引起了孩子们的模仿兴趣。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孩子们在思考:他们自己如何能做有趣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重复刚才的实验过程,但这次不是人移动小汽车,而是用遥控器控制小汽车去触碰盒子。
还是24个月大的孩子,结果,他们不去推小汽车,即使要求孩子们去让玩具亮起来,他们也只是坐在那里。当汽车移向左边的盒子,他们甚至都没有看向发光玩具,就好像他们真的没有学习到汽车会让玩具闪光一样。
我们发现,孩子们只模仿人的行为。
孩子们会自然的假设:人的行为导致了一些事情发生。
观察他人,并从他们的行为和结果中找出因果关系,是孩子学习如何自己做事的核心方式。
当完全相同的事情发生时,如果没有实验者的具体行动,孩子就不太可能从中学到东西。原因很简单,孩子们能够感知到,自己是人,所以,人的行为是他们模仿的对象。
这里暗示着一个深层次的认知:孩子们感知到自己是一个人,他们想学习如何与世界互动,怎么样能通过行动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这都需要他们和他人学习,所以,他们会关注人的行为。
我们再看一个实验,当孩子们看到一个人尝试这把一个哑铃型的玩具拆开时,孩子们会模仿,而当机器人做同样的事情时,孩子们就不会去模仿。
是的,孩子们只向人学习,而不是机器,机器人都不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我们获得这样一个育儿认知:

孩子们更可能从陪伴者的行为中进行学习。所以,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尽量不要把孩子交给电视机,不要把孩子交给动画片,不要把孩子交给手机和电子游戏……虽然生活体验可以告诉我们,孩子在看动画片或玩游戏的过程中,也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也就是这些内容对孩子也会有影响。
但孩子们感兴趣和学习的主要对象是人,越小的孩子,他们越需要从照顾者那里进行学习。
因为,对于人类,模仿这种学习方式更加原始,具有久远的进化意义,也就意味着更加自然和容易。尤其重要的是,向人学习,更加生动丰富,更能引起孩子对自己的思考。
而电视、手机,缺乏互动,缺少情感。这也是现在很多研究支持限制孩子们的屏幕时间的原因。
现在还有卖机器人的商家,宣传让机器人陪伴孩子,强调机器人知道更多的知识,所以,他们能更好的为孩子答疑解惑,甚至陪伴写作业。
但孩子是一个人,他们需要的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进行学习。尤其对于学龄前儿童,他们最需要的是在探索中,通过观察、思考、尝试的过程发展学习能力,而不是大量的知识,获得知识只是他们探索行为的副产品。而这个过程,只能在与人的互动中实现。
我不反对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养育,但我们要恰当使用。在养育中,人的作用无法代替,更具体的说就是父母(或者其他照顾者)对孩子陪伴是无法被替代的。
对于人类,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实现成长发育,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人工智能能够很好的支持孩子们的成长发育,因为,人类在继续进化,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也在不断演化,人与智能的互动关系在不断演化,也许在将来,人类与人工智能够进行自然的互动,但我们不能用对未来的想象来养育我们的孩子。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在以后的讨论中会进行。但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在《得到》APP的《沈祖芸·2019年全球教育报告》中提到,全球第一家在线教育学院可汗学院,早在2014年就在线下开办了实体学校。其创始人可汗说:“做了10多年的线上教学,越来越感受到,任何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教师对孩子面对面的影响。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加油的肢体动作,每天一对一的交流沟通,在这种高密度的师生交往与反馈中,孩子们都会受到激励,这是线上教学无法取代的。”我们可以看出:教育需要人与人的互动,养育孩子更是如此。所以,父母需要谨慎对待人工智能介入养育。目前,它只是一个辅助工具。
所以,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更多、更好的陪伴是最好的养育方式,尤其在学龄前阶段。
写到这里,如果你问怎么能更好的养育我们的孩子:是给孩子买很多很贵的玩具?还是报各种很贵的早教班?我的回答是:父母对孩子的高效陪伴。

这里,我简单的解释一下高效陪伴。所谓高效陪伴,不是父母非得辞去工作,放弃事业,做全职妈妈,或者全职爸爸。当然,如果你有条件这样做最好了,但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无法做到,我们都还在工作。所以,我们在工作之余对孩子进行陪伴就可以了。想做到高效陪伴,首先,当然是我们要尽量的多陪孩子,其次,我们要用符合孩子成长发育特征的互动方式陪伴孩子。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成长发育特征不同,我们先不详细讨论,我想用我们家的一个例子和大家先简单的体会一下高效陪伴。
当我们下班回家时,我儿子嘟嘟有时候在地板上非常专注的玩积木,这时候,他知道我们回来了,但他还想继续玩,我们就安静的走到他身边,坐下来,看他玩,这时,他知道我们在陪着他,我们在静默中进行情感的交流,这样不会打断他玩耍,如果他主动开始和我们聊天,我们再开始和他聊,有时候,他会自然的让我们参与他的玩耍,比如让我们帮他拿块积木。但这时,我们不会过度参与,还是以他为主进行玩耍。一段时间后,他玩累了,或者想让爸爸妈妈抱抱了,我们开始抱抱他,和他表达想念,聊天,有时候,带他去吃点吃的,喝点水……而不是,我们一回来,就冲过去,抱住孩子,不断的亲,把自己买的零食给孩子吃,父母这些类似的行为,虽然充满对孩子强烈的爱意,但其实会破坏孩子的深度玩耍和专注力,长期如此,很可能阻碍或抑制孩子的正常发育。
所以,高效陪伴需要我们理解陪伴的深刻内涵,训练自己对孩子的陪伴能力,让利于孩子成长发育的互动方式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这就是父母学习养育的意义,是父母正确爱孩子的内涵。
下一篇文章,我们讲述一种高效的陪伴方式,就是,为孩子构建丰富多元的日常生活。
文献资料:
1.文中提到的实验均来自艾莉森·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
2.图片来自网络
原创说明:本文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