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在痛苦的环境中挣扎,为什么不能改变呢?是没有意识到选择的机会,是没有新经验替代旧经验,还是未来预期中的好处,太渺小?
改变的本质就是创造新经验,并不断强化,逐渐替代旧经验。但旧经验是很顽固的,因为它生长在一个地方,叫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
陈海贤老师认为,心理舒适区的本质就是:熟悉的应对方式。
我想起了一部电影《诚实国度的爱丽丝》,讲了一个执着的女人,用自己熟悉的、简单的方式应对着这个世界。
她不妥协,为了自己心里的目标,心之所向,就愿意努力、勤劳,达成所愿。警察、他人是不起作用的,目标路上的障碍,都是该被清理的。目标就是获得爱,某个人的爱。
舒适区可能跟舒适没有什么关系。
比如剧中的女主角,为目标、心之所向努力,是舒适区,但一天好几份兼职,并不会让人生活舒适。
有时你处于一种痛苦、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一种舒适区,因为你熟悉它。
这让我想到那些身陷家暴中,仍然不愿意挣脱出来的女人。
心里舒适区,就是熟悉的环境吗?其实也不是。
很多人,游历过一个地方,会有心灵的触动,进而改变对一些事情的应对方式。但更多人,游历过很多地方,有过心灵触动,还是一直没什么变化。
一个人,十年前见到他,十年后见到他,能明显感觉到,他没有变化。
每个人都穿着一个裙子,或华丽,或褴褛,或普通,无一例外,都拖着一个长长的裙摆。
这个裙子叫过去,不管现实发生什么,都需要先把裙摆放开,把过去摆上来,再有言行举止。
真正的心里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方式。走出心里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陈海贤。
改变之难
心理学关于应对方式有个量表,常用的大概有六种:1.解决问题;2.自责;3.求助;4.幻想;5.退避;6.合理化。
比如遇到危险,人的本能选择,大概有三种,战斗、逃跑、僵住。
马路中间,汽车飞驰过来,我看到了汽车,但依然僵在那里,直到对方按喇叭。
僵住,就是我在这种情况下的应对方式。每个人都会感觉到压力、恐惧、焦虑等,但每个人的应对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
在心理舒适区会带来控制感,与之相对,脱离舒适区,会带来失控感。
当你感觉到威胁,嗅到了危险的气息,闻到了死亡的味道,会更紧地抓住过往、熟悉的应对方式,不放手。
而走出心里舒适区,意味着你学会了用新的方式,应对这些糟糕的东西。
曾经我的一个梦境,告诉我:失控等于死亡。这是很可怕的,足以吓到我的潜意识。
下意识地,我恐惧失控,越恐惧,越会处于舒适区,抓住控制感。让我的大象,回到它熟悉的应对方式上。这就是改变为什么这么难?
案例
接下来,陈海贤老师分享了一个案例,来访者因为焦虑找到陈老师。
最初焦虑具体的问题,该在那个城市生活?很快分析到,她焦虑的是无法适应分离。童年的分离,给她种下了阴影,导致现在都不会适应这种分离。
于是不再对关系抱有希望,随时准备离开,过一个人的生活。
这种方式是她最熟悉的,最让她有安全感、控制感的。这就是心里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陈老师总结说:
我们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去构建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当她选择了这种方式,那伴侣会怎么办?
当伴侣感觉到她的选择,他也会为分离做好准备,以避免自己受伤害。这样分离焦虑就变成了现实。
她走的时候,对陈老师说:您知道吗?不只是感情,以前任何好的东西,我都不敢要,工作、荣誉、生活,我不敢要,即使得到了,也会感觉不安,觉得不是我的。现在我开始不这样想了。
觉得自己配不上好的东西,也是另一种心理舒适区。——陈海贤。
我会有这种感觉,当别人对我有一句夸奖,我会马上说一句,我负面的事情,对冲掉这种夸奖。好像我不能承受这种夸奖。
以前我买东西时,会只选便宜的。这种感觉在传递的潜台词是:我用了好东西,就会糟蹋了。
但自从我看到自己的这层束缚,我就告诉自己:我值得选好的。
世界上只有一种生活是值得过的,那就是我想要过的生活。
谢谢你的欣赏,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样子。关注我,认识自己,理解别人,这个世界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