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包烟抽完后,决定戒烟,再也不抽了。
这几天胃不舒服,明天起一定要按时吃早餐。
上班时间总是昏昏欲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今天一定要早点睡,不熬夜了。
今天聚会,我又迟到了,下次应该早点出门。
这次的工作又是到了deadline才匆匆交稿,下次要有计划,给自己留有余地。
......
结果是,烟抽了一包又拆一包;早上还是因为想多睡一会儿而放弃吃早餐;到了该睡觉的时间,继续与床保持安全距离;下次聚会,还是作为压轴出场;接到新的工作任务,依然”从长计议“,先不着急。
改变怎么这么难?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明明想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却总是一遍一遍的打脸,乐此不疲。总是事后才觉得自己刚才表达不当,我要这么说是不是更好?要是这么做会不会更恰当?
旧的经验总是根深蒂固
改变不就是打破原来的经验,创造新的习惯么?说起来简单,生活中做起来太难,因为旧的经验总是根深蒂固,它总是能给人安全感和控制感。想改变就得走出心里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
很多人对心理舒适区有误解,认为心理舒适区不就是待着舒服的地方么?其实不然,人待在舒适区不见得就舒服。我有个同学,在老家一个三四线小城市,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不错的收入,住着100多平米的房子,每天开车10分钟到单位,儿女双全,父母健康,这是多少人羡慕的人生,简直是灯塔式生活啊。可每次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说自己的生活如何枯燥,如何没有希望,总有想逃离的冲动。你看,他待着的地方多舒服,可他并不觉得。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陈海贤认为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自己熟悉的、觉得舒服的环境,而是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面对工作任务,是“从长计议”还是立马就干,参加聚会是按照计划提前就动身,还是非要等到不出门不可了再行动,这就是应对方式的不同。
为什么很难走出心理舒适区?
陈海贤老师说,心理舒适区能给人带来控制感,当你决定改变的那一刻,你会认为你失去了控制感。决定戒烟的那一刻,你是想改变的,可你害怕没有香烟,你那不羁的灵魂无处寄托,当你为一个工作方案挑灯夜战的时候,没有香烟作陪怎么可以,还怎么工作?你担心失去香烟,你害怕改变,一支香烟,一盏台灯,这才是它原来的模样啊。所以,当自己明明已经有了改变的时候,你却仍然要坚持它原来的样子,慢慢的,你发现,改变太难了。
这就是心理舒适区最奇怪的地方,你不能根据现在的改变需求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你是在用熟悉的应对方式,在建构现在的生活习惯。这也是我们前边提到的旧的经验为何总是根深蒂固,我们很难摆脱它去创建新得经验的关键原因。
改变吧,骚年!
所以,想要改变,那就清晰的把恰当的应对方式列出来,把熟悉的旧有点应对方式也列出来,在处理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时候,不断的强化自己新的应对方式,打破原来的控制感,去创造新的控制感。
2020年3月28日 简单小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