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原本顺利完结任务,就因为最后一个环节安排欠妥,导致结果不够圆满,势必要补救一下才好。
很多时候,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履行了职责,做了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且还和对方确认过,那么就不该有问题了吧,但事实并非如此。
沟通是要走心的,要学会观察对方的微表情,而不是例行公事般,把事情一说,对方答复知道了,就完事了,情绪总有一刻会爆发的。
我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对方已经把不开心写在了脸上,恰巧一个电话呼入,电话里的人就成了炮灰,听起来句句是说电话里的人,实则是对安排欠妥的反应。
虽然这些安排并非是我的职责,是业务部门和总部同事沟通后的结果,但这样的结局因我看见,就不能装聋作哑了,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补救。
我很少主动加别人的微信,但看到他生气的脸,也想着帮同事把事情抹平,于是主动加了微信,并告诉他,日后来到我这里,有事就直接找我。
小小的举动,算是缓和了一点点,回去之后,和业务部门及总部同事沟通反馈,赶紧修改现有安排,弥补之前的疏忽,大家收到这个反馈后,都吓了一跳,因为这是他们根本预料不到的。
然后总部的同事和我说了很多感谢和客套的话,并感慨了一句:“以后不能只看老板怎么说,要分析老板怎么想。”
当然要如此了,非要老板怒不可遏才知道做错了吗?而我同样要反思,其实之前对他们这一安排就觉不妥,但并未多加提醒或干预,最后果然如此,就觉得很被动了。
但有的时候,善意的提醒也总被当作小题大做或言过其实,所以非得经历一次才会相信,也许这个时机刚刚好,比苦口婆心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