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点:从文学性比较强的书读起,比如《夏山学校》《窗边的小豆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出点感觉和想法,再去读有学术性的理论著作,有感受、共鸣进入理性思考。
思考:《窗边的小豆豆》我读过,就像一本文学小说一样的,读的过程中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另外两本书我也可以找出来去读一读。
触动点: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读书不仅是一个接受、吸收的过程,也是选择、鉴别、思考、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达到思维结构的新平衡。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但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坚持读书快两年了,最深的感受就是我整个人慢了起来了,还有就是面对各方面的pua的时候,我有底气了,我敢去反驳了。也许这就是我精神上成长起来,独立起来了。
触动点:不少教师对写作有畏难情绪,或者怕麻烦,不愿意写。比如有人就问:“实践反思就一定要写下来吗?我边做边思考不行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还真不行。单有实践而没有反思和思考,就不可能构成“研究”;而写作则是让人进入反思的一种必要形式和载体。也就是说,离开了书面文字的记录、整理和表达,反思式思维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甚至不能有效进行。
思考:在我工作前10年我也是这么想的,只要我做了就可以了,而且我在做的过程当中,我是一边在做一边在思考的,一边在思考又一边在实践的。后来呢我慢慢的记录了自己的思考,我就发现在这个写的过程当中啊,又是一次新的梳理和一次重新的复盘,确实不一样。
触动点:实践反思的作用就是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和教育行动中,澄清问题,理解意义,提炼价值,阐明思路;而这些澄清、理解、提炼、阐明的途径和形式,主要是通过文本写作进行的,包括方案设计、材料分析、结果表达的各种形式。其中对研究结果的表达,思考更为持久、系统、深入,因而反思的成效最为明显。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很难同时充当实践者和反思者的角色,就如难以在上课的同时进行反思,写作拉开了研究者与经验世界的距离,才是生活体验的主体得以成为思考和研究的对象。
思考:写作能够澄清问题,复盘自己的工作,提炼自己的观念,使得思考能够更加持久、系统、深入。在实践之后,我静下心来回顾自己的课堂,是跳出了自己的课堂的,这样呢我自己就成为了研究的对象。而如果在上课的时候呢,我一边去思考一边上课的话,一方面是耽误上课的时间,另一方面我思考的时候是站在当时的课堂,是没法跳出课堂去思考的。
触动点:对此王丽琴老师还有一段生动、意味深长的描述,这里就以这本书的结尾:
有一本很有哲理的图画书《小黑鱼》,故事中的小黑鱼是勇敢的象征,他率领一群小红鱼,游成了一条巨大的鱼的模样,吓退了其他大鱼。我经常想,我此生不可能成为一条大鱼,但我可以努力成为小红鱼中的一条,和他们一起努力的游成有力的阵型;我也应该在条件许可时,努力成为小红鱼群中那条先行的小黑鱼,一起自由地游向我们向往的世界。
思考:这段话真的很形象,感觉有点像:一个人走得快,然后一群人走得远吧。同时这段话也明确了自己的定位,自己无法成为一条大鱼,但是可以勇敢的成为先行的小黑鱼。突然我也想去成为先行的小黑鱼,我也想努力的往前游,游到自己的向往的世界里。
表扬:整本书六讲,我全部都读完了,而且也都写了我自己的思考了。明天我就可以读完、写完最完《后记》,这样我也把自己对这本书读的过程中的思考的思考全部也记录下来了。特别棒!我想今晚上我会睡得特别好,因为我每走的一步都是我自己踏踏实实走完了的。这样的每一步我都没有依靠别人,都是我依靠我自己的。所以每一步我都走的踏实、心安。晚安,丫丫,你非常棒!你值得拥有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