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年初一,陪家人逛商圈,我每次不会错过的地方就是书店。
看到很喜欢的书,想买,但最后一本也没买。空手走了。
按理说,我过年抢了那么多微信红包,随便拿点钱出来都可以买好几本书吧?难道我一定要对自己如此“吝啬”吗?
回到家,看到家里堆积如山的书,我深深觉得:自己没买书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我并不是真的想读那些书,而是满足于“得到某样东西”时候的快感。也就是“即时满足”
就像小时候我们拿到了压岁钱,尽管大多数都被大人拿去“先存着”了;但拿到手的那一刻,还是满心欢喜,因为我们有了“收获”。
这样的“收获”无处不在。当我们学习某项技能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花时间去学习某项技能,学完就能掌握,那当然最好不过;但大多数技能都是长期保持练习才能习得的。
也许你从去年就开始学英语,到现在却还是只会讲短短的几句话;也许你很早就开始跑步,几个月后还是没有瘦下来……你还会毫不怀疑、继续坚持努力吗?对我来说,这很难。
但是,你看那些英语学霸、健身的达人,无一不是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才达到今天这个水平。而在练习期间,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看到效果。
少了“即时满足”的快感,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坚持没有意义,然后怀疑自己的努力。大多数人,在这一步就放弃了。
于是现在很多人看准了这一点,开始兜售知识,鼓吹“速成”。例如用一篇1000字的文章告诉你“如何写出10万+”的文案、用一场不超过两小时的分享会教你“如何高效阅读”“如何快速写作”、用21天时间教会你某项技能……
当然这些课程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们被分成无数的小单元,每个单元都很容易学完,学完了就给你奖励或者表扬,给你一种“哇你学的好好”、“你真牛逼”当感觉。其实是不是那么回事?不知道,但我们很愿意相信这一点。因为,我们的确付出了金钱和时间去学习,并且根据课程的进度、把作业都完成了;此外,还有老师颁发的、外表美观实际上没什么卵用的毕业证书之类,让你的满足感达到了顶峰。
付出了金钱、时间、精力,买了一套课程,完成了作业,并且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这不是补习班的套路吗?
当然,我不是在含沙射影、批评朋友圈里那些微课;相反,这些微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我只是认为,如果我们认为这些小而美的袖珍课程,能够代替真正的学习、代替持续练习,那就大错特错了。从一个比较长远的时间范围来看,微课的时间段简直小得微不足道,它更多的是给人一种“即时反馈”的机制。也就是,你今天花了一点时间去学习,它们明天或许就能给你一个反馈,夸你一句:“好棒!你击败了全国80%的学习者”之类的。
但当你静下心来开始真正长期的学习,就很难得到这样的反馈。
如果我们想从根本上克服这样的缺点,不是立刻去退掉各种微课、学习社群,更好的做法是:放下“即时满足”的心态、开启长期的持续行动,不论未来有什么风风雨雨,都要保证自己在行动。
现在正好是新年假期,推荐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找一个安静的下午或者晚上,慢慢看完一集。你会发现,当我们沉浸在某一件事情里面的时候,那种专注力,本身就是一种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