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吃鸡,是决计不会流口水的。
最小的时候,住在姥姥家,吃鸡前要先杀鸡。我看着上一秒还蹦蹦跳跳的大公鸡,下一秒就被外公捏着两只翅膀拎起来。大公鸡顿时好像知道了自己待宰的命运,嗷嗷的叫唤起来。
每当这时,我一边脑子里浮现出一大碗小鸡炖蘑菇的画面,一边把眼睛捂上。虽然有时候也会从手指缝里偷瞄大公鸡飙血的画面。
我倒不害怕这些血腥画面,因为心里知道,这些鸡被养大,迟早都是得进锅里的。只要我没见过它小时候的样子,都可以没有感情的吃掉它。
最难的就是这只鸡是被我看着长大的。
小鸡仔太可爱了。从小学课本,到姥姥在被窝里孵出小鸡,都那么可爱。
浑身湿漉漉的从鸡蛋里啄壳而出,叽叽喳喳的,羽毛干了,就是一只只黄色的小毛球。
这样可爱的小鸡在几周后翅膀会变硬,羽毛也会变得更坚硬光滑,颜色开始变成橙红色。这意味着,它长大了,离被吃掉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读小学时,很多家长还会给小孩买这种可爱的小黄鸡,作为孩子的小宠物。或许我以后也会给我的小孩子买小鸡仔作宠物,但我不会告诉他,小鸡仔们活不太长久。
农村的小鸡从被孵出,到长大,一般只有两个结局。公鸡被吃掉,母鸡留着下蛋。
东北吃鸡,都是炖的。比如小鸡炖蘑菇。
最正宗的小鸡炖蘑菇,用的是秋日雨后,松树下长出的塔蘑。这种蘑菇是天然菌子,算是野生的,但在应季的时候没那么罕见。秋季雨后,松树下一夜之间会冒出很多。
塔蘑混合着泥土和松枝的香味,和鸡肉炖在一起,口感香滑,有嚼劲。菌菇里还透着鸡肉香,绝了。
说到鸡肉,这可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肉类。鸡的祖先来源于中国。公元前7500年,鸡被人类驯服,渐渐传至西方。
和牛肉、猪肉比较,鸡肉的蛋白质质量更高,脂肪含量更低。老外喜欢吃鸡胸肉,亚洲人喜欢吃鸡腿和鸡翅。不少宗教忌讳各种肉类,唯独鸡肉,大家都可以吃(素食者除外)。
因为最受欢迎,鸡肉也最先被量产。
至于好不好吃,全要看怎么做了。东北吃鸡肉怎么吃都是个炖,烹饪手法相对单一。老外喜欢煎着吃或者油炸(哇~是炸鸡啊!)。
在中国各地,鸡肉的吃法就很多了。而且种种味美。
读大学时,我是学校西门黄焖鸡米饭和鸡公煲的小店常客。每次考完试、周末,或者闲着没事了,就和朋友跑去吃。味足料多,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
我们还专门开茶话会研究过,重庆鸡公煲,到底是不是重庆的?知乎上说不是,但没有什么历史依据。
随着年纪渐渐增长,在外吃饭的机会越来越多,我尝到鸡肉更多的吃法,烤鸡、炸鸡、熏鸡、烧鸡......太多了。
在我看来吃鸡肉的局部(鸡翅和鸡腿),要比整只口感好很多。
口水鸡是我近两年最喜欢吃的一道菜。麻辣鲜香的口感加上它清爽的温度,让人回味呀~
口水鸡是四川菜,郭沫若在《賟波曲》中描述口水鸡"少年时代在故乡四川吃的白砍鸡,白生生的肉块,红殷殷的油辣子海椒,现在想来还口水长流……。"
这道菜做起来并不难,但处理的细节要恰到好处,比如煮鸡时要加生姜、葱和料酒去腥。煮熟后要浸入凉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鸡的可溶性蛋白,增加鸡肉的鲜美程度。
刺激人流口水的另一大特点,是口水鸡的调料中有许多花椒,配上辣椒和醋,刺激味蕾。
这次朋友的妈妈从四川寄来一只走地鸡,最近不能下馆子,又馋这些麻辣鲜香的东西,开始自己做一番。
口水鸡做法:
1. 鸡洗净,斩成块。
2. 在水即将烧开前,把葱段、料酒和桂皮加到锅里,去腥。
3. 水开后放入鸡煮10分钟,去浮沫。
4. 煮好的鸡立刻放到凉水里,最好是冰水里激一下。
5. 炸花生。起锅倒油,待6成热时,放入花生,小火煸炒至皮红,出锅。
6. 炸红油。将辣椒粉、芝麻和盐搅拌在一起,热油,8成热时冲入拌好的辣椒粉中,就是一碗红油了。
6. 萝卜切丝,铺在碗底。
7. 将鸡肉从冰水中取出沥干,切成小块,放入盘中。将鸡肉从冰水中取出沥干,切成小块,放入盘中。
8. 将酱油、盐、糖、醋、花生碎混合两勺红油,搅拌均匀后,淋在鸡肉上面,即可。
一盘口水鸡,八种调料,五味杂陈。不似法国大餐那般高级精致。但花生米的香酥,鸡肉的滑嫩鲜咸,萝卜丝里有那么一点醋味,花椒和辣椒的麻辣,蕴藏了人间百味。
一边辣的我们浑身发麻,一边又停不下筷子。
生活似乎也是这样。鲜辣刺激与平淡无味之间,总得选一个,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