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院子里陪儿子荡秋千,眼见了一段小故事:
有两男孩从不同方位向另一个空的秋千奔走过来,两岁左右的弟弟离得近,抢到先机,但是他又离开去找妈妈(估计是找妈妈帮忙帮他荡秋千……)七岁左右的哥哥见缝抢先上了秋千,弟弟开始哭闹,小眼神也不断求助妈妈,妈妈就说“你是哥哥,你让他……”(此处我们可以怎么说呢……)
说了四五次之后,哥哥说“弟弟,你先去坐另外一个……”弟弟依旧哭,妈妈依旧说“你是哥哥,你让弟弟……”
耐不住这两边夹击,哥哥脸上表情尽管不愿意,还是无奈的跑开了:“让你荡一会哈……”
弟弟荡了好一会,哥哥跑过来,弟弟肯定不让的样子,哥哥说:“我刚才就不该让你……”
我们准备让哥哥,结果他已经气愤的跑开了……
我们把哥哥喊回来,哥哥高兴的开始荡,这时一个好笑的场景出现了:弟弟站在秋千旁边,用嘴巴对着秋千吹气!
妈妈笑骂他“笨的很……”哥哥大笑:“你是看小猪佩奇看多了!”
弟弟是多么可爱啊!
这出门荡秋千这段与孩子链接的好机会有好几个呀,可是就转瞬即逝了……怎么才能改善育儿的环境,我陷入沉思……
反思:
(一)、
哥哥坐上去后弟弟哭泣时可以做两个动作:第一问弟弟:“刚才下来是想找妈妈帮忙吗?”
确认之后再问“现在怎么办呢?”
“弟弟很想坐,这会儿哥哥坐着呢……”
给哥哥说:你准备荡几分钟?
确认了再给弟弟说,我们数一下,哥哥可以荡多少个,哥哥荡了轮到你……
此时没有被苛责的哥哥大概率也会让弟弟先坐一下……然后抓住机会肯定哥哥的善意(哥哥有过解决方案,只是被忽略了……)
……
掉坑点:
1、不询问孩子感受,不确认事实,就一句“哥哥让弟弟”,这可能会破坏哥哥弟弟的情感链接——凭什么我要让,我先坐上去的,就因为我大一点就要让?——这是不是多子女家庭老大的困惑!
2、不利于建立秩序感,(耐心排队、学会等待)
(二)、
弟弟吹气吹秋千这段
此处也是需要确认孩子的做法:孩子是要想推哥哥吗?……表扬孩子没有走过去推注意了安全……
肯定孩子想法,再想怎么推达到目的……
掉坑:
1、用评判的语气说“笨得很……”
2、哥哥的话语是怎么来的,是否是暴力语言,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