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针砭膏肓,诚大惠也!”
顾东桥给阳明先生的信中反应了一个社会现实,即“近代的学者,只重视外在的知识和学问,往往忽略了内在的道德修养,虽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阳明时代,任何时代都有。前几天和朋友们小聚,谈到毒品的事情,一朋友说制毒者不是一般的人,大多是智商高、知识渊博的的人,是知识害了人。其实是这不是知识的错,知识不会去害人,是制毒者的本心为利欲所蒙蔽了。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把“诚意”当作第一义看。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像我们经常听到看到的某高官违法犯纪落网了,这些高官们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可惜了只为追求名利而丢失了本心。所以阳明先生告诫后人圣人之学,诚意是首要的。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真正的理论是能够指导实践的,而不实践就不足以称为认。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才是圣学的教诲。阳明先生认为知是行动的开始,行则为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因此行一件事前,必先有知,而行事必以知为前提。如知食乃食方知食味,各种食物的好坏除非经过自己的舌头尝尝,否则无法知道它的真味。阳明先生以知食乃食的过程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知行合一的学问。
做了就有所收获,每天领悟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