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把内在小孩的成长划分出四个阶段,它们的出现没有固定次序,有时是相互穿插的,有时是并列存在的。
阶段一——未觉知阶段。
在未觉知阶段,我们过得比较混沌,很容易陷入从痛苦到逃避、再痛苦、再逃避的恶性循环,具体表现有以下三种:
(1)我们逃避的往往是痛苦情绪这个表面问题,意识不到内在小孩的存在,或者直接否认它的存在,导致表面问题解决不了,只能持续陷入痛苦。
比如,很多父母在中年时期会因为孩子的问题陷入焦虑。当孩子磨蹭着不愿意去学校时,多数父母只关注到孩子“拖延”的行为表现,不会去想孩子抗拒上学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再比如,我们总觉得伴侣不理解自己,却并不深想对方为什么没能理解自己,仅仅沉浸在这种不被理解的悲伤和孤独里。
(2)我们往往把问题归因于现实因素和他人,很少联系自身。
比如,对于上文提到的孩子的拖延行为,多数父母会认为是孩子的原因,觉得孩子的习惯不好,不会回头问一问怀有这个观点的自己:为什么孩子的行为会引发自己抓狂的情绪?是自己的哪个部分被触动到了?
(3)严重失望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认命。
这一种表现是第二种表现的延续,也就是当你归因于外部因素,但又不能改变什么的时候,往往会归咎于社会,甚至是世界乃至时代这些宏观的环境。
面对这些大环境、大背景,人往往会认命。“痛苦来自命运的安排,我根本没有力量去改变这一切。”接着陷入恐慌的状态,想要找到某种信仰,来给自己的命运赋予某种价值和意义,以防被负面情绪吞噬。
很多人在没有认清痛苦的根源的情况下,选择去信奉宗教,其实是换个方式逃避,和归咎于命运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逃避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