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捆绑的内在小孩长大以后,内心往往会有非常多的冲突和不确定,今天接着继续分享。
第二,既想诱导他人评价自己,又反感他人的评价。
这类人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他讨厌别人的评判,抗拒别人给自己讲道理。这其实是在表达反抗,因为他觉得别人的评价就像捆绑他的绳索。而诱导别人去评价,又是在表达服从,好像只有通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定义自己的价值。
然而,别人的评价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再次陷入成长早期的感受里——羞愧、愤怒、自怨自艾、自惭形秽,自信和自卑混于一体,等等。
被捆绑的人是特别敏感的,即便你没有直接评价,他们也会觉得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在对他们做出评价。如果心理咨询师不予评价,他们还会主动问:“你怎么看我?”“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做?”“我的孩子这样可以吗?”之类。
心理咨询师有一个普遍的认知,就是应该中立,不做评价。但是在临床实践中,这是不可能的。要想和一个人深入交往,就不可能对这个人不形成任何感受和评价,但咨询师需要注意,自己得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方是否在诱导自己做出相应的评判。而对待这种情况的正确做法是要让对方觉察自己这一诱导的行为。
第三,既对自己和他人高要求,不允许犯错,又希望自己会出错,去否定既有标准。
这类人的内心有根无形的绳子,他们认为只要没按要求来,没按规矩办,就会被评判、被指责,就会受到惩罚,自己就是不好的,甚至一无是处。
这些其实都不是他们的真实想法,也不是他们从小就有的,而是由他们的养育环境造成的。它让人觉得,不犯错误,才会被爱。这种想法的“副作用”就是非常焦虑,无法放松,经常失眠,坐卧不宁。
不允许犯错,其实是潜意识对规则的屈服;而内心渴望犯错,又是对被捆绑的反抗。
在这样的矛盾之下,有的人会选择用让身体痛苦的方式向冲突妥协,照顾内在小孩的感受。比如,用拖延、迟到来反抗不得不听从执行的要求——“我遵守了规定,但是我不情愿。”
还有的人会给自己的失败找寻各种外在原因,比如经济不景气、资金不充足、家人不支持等等。但其实是他潜意识里故意把自己搞成一事无成的样子,以与崇尚成功的普遍价值对抗——“我干吗要活成你要我活成的样子?”“我就是要做烂泥,我就是扶不上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