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犹如一座灯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指明了方向。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交汇点,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既是对过往奋斗的总结,更是对未来蓝图的擘画。
历史坐标中的“十五五”:承前启后的关键五年
“十五五”时期被定位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阶段”。这一判断源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洞察: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科技革命浪潮奔涌,而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全会公报明确指出,我国发展“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但“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这种辩证认识,既彰显了战略定力,也体现了对风险的清醒预判。
以科技领域为例,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正是对当前国际技术封锁的直接回应。近年来,我国在量子计算、5G通信等领域实现突破,但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环节仍存在短板。未来五年,通过“原始创新+产业融合”的双轮驱动,有望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抢占制高点,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核心动能。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骨架”与“血脉”
全会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这一表述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但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等领域仍依赖进口。全会提出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清晰路径。
在浙江,某汽车制造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将生产效率提升40%,碳排放降低25%;在广东,光伏产业与智能电网深度融合,催生出“源网荷储”一体化新模式。这些实践印证了全会提出的“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可行性。更值得关注的是,全会首次将“未来产业”纳入规划,这意味着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将获得政策倾斜,为经济增长开辟新赛道。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动力源”与“平衡术”
面对外部市场波动,全会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具有双重考量:一方面,通过“惠民生与促消费、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结合”,释放内需潜力;另一方面,以“制度型开放”拓展国际空间。
数据印证了这一战略的紧迫性:2024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但服务消费占比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全会提出的“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直指地方保护、行业壁垒等顽疾。在江苏,跨区域物流成本通过“一单制”运输模式降低18%;在四川,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让企业办事效率提升3倍。这些改革举措,正在为国内大循环扫清障碍。
共同富裕的“温度”与“力度”
全会将“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列为“十五五”主要目标,体现了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基本民生”到“品质生活”,政策导向始终紧扣人民需求。
在贵州,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农产品直播带货让山货走出大山,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2%;在上海,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覆盖90%以上街道,让“银发族”安享晚年。这些实践背后,是全会提出的“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具体部署。更值得期待的是,随着“第三次分配”制度完善,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等社会力量将更深度参与共同富裕进程。
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核”与“外化”
全会多次强调“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这一表述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从抗疫斗争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选择,到应对贸易战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调整,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主动姿态把握历史方向。
这种精神外化为具体行动,便是全会提出的“六个坚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些原则既是经验总结,也是行动指南。在福建,某民营企业在党委引导下,通过“党建+产业链”模式,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年产值突破百亿元。这一案例生动诠释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激发市场活力”的有机统一。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规划描绘了宏伟蓝图。从科技攻坚到产业升级,从国内循环到国际合作,从民生改善到共同富裕,每一项部署都凝聚着对规律的把握、对人民的承诺。
历史从不等待犹豫者、懈怠者,只眷顾坚定者、奋进者。当14亿多中国人民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功成有我”的使命感投身现代化建设,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到2035年,一个经济更强、科技更优、人民更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屹立于世界东方。这既是时代的召唤,更是每一个奋斗者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