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都烽火下的文物保卫传奇
1937年,卢沟桥的战火无情燃起,刹那间,北平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都,被卷入了战争的深渊。日军借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整座北平城被恐惧与紧张的氛围彻底笼罩,空气中弥漫着令人颤栗的肃杀之气,战争一触即发。
时任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秦德纯,伫立在市政府的窗前,凝望着城中那无数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文明的古老建筑,内心焦急万分。他心里清楚,一旦战火全面蔓延,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必将毁于一旦。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秦德纯当机立断,紧急在市政府召集了一场关乎北平未来命运的关键会议。参会者除了来自北平九门的代表,还有胡适、梅贻琦、傅斯年等20余位各界精英,西城区代表周沆与肩负重任的张自忠也在其中。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得近乎窒息。秦德纯神情严肃,率先打破沉默:“诸位,如今日军压境,北平危在旦夕。我们城中的古建筑、文物古迹,皆是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一旦毁于战火,我们有何颜面去面对后世子孙!”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如重锤般撞击着每个人的内心。
这时,周沆站起身来。自1924年踏上北平这片土地,他的人生就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早年担任段祺瑞高级顾问时,他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中洞察局势、沉稳应对;作为贵州驻京代表,他凭借卓越的协调能力,在各方势力间纵横捭阖;在北师大任教期间,他潜心钻研学术,尽显深厚的知识涵养;前往东北考察著书的经历,更是磨砺出他敏锐的洞察力。
面对日军兵临城下、北平文物岌岌可危的严峻局势,周沆神色凝重,目光坚定:“我对北平城防与日军动向有所了解,咱们必须制定周全策略,既要避免无谓冲突,又要保住文化根基。一方面,我们要摸清日军的战略意图,找准其薄弱之处,在谈判中争取主动;另一方面,我们要组织民众做好文物的应急转移准备,以防最坏的情况发生。”他详细阐述的应对方案,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
张自忠虽在此次会议中话语不多,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毅与决然。此时的他,或许已隐隐预感到,自己即将面临一场更为艰难的考验。
众人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艰难地达成共识:在迫不得已时,以中国军队有秩序撤离北平为条件,与日军谈判,换取其对北平文物的保护承诺。
会后,秦德纯马不停蹄地向最高长官宋哲元汇报会议情况,宋哲元决定让周沆担任九门首席代表,挑选人员参与谈判。而张自忠,也在不久后,受宋哲元指派,接替北平市市长一职。
谈判之日来临,周沆带领谈判团队,神色冷峻地走进谈判室。面对日军代表的傲慢无礼与狡猾刁难,他们毫无惧色、毫不退缩。周沆挺直脊梁,义正言辞地说道:“北平的文物,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你们若肆意破坏,必将遭到历史的审判!”他巧妙运用会议中讨论出的策略,从国际影响、文化传承等多个角度对日军展开攻势。经过数轮艰苦卓绝的谈判,日军终于做出部分妥协,同意了一些保护条件。
然而,局势急转直下。根据《北平沦陷前后二十九军史料》记载,1937年7月28日晚,宋哲元在接到蒋介石要求29军撤出北平的命令后,内心充满挣扎与无奈。他深知北平局势危急,却又不得不服从军令,遂安排29军有计划地撤离,这一决策也将张自忠与周沆推向了风口浪尖。29军最终无奈撤离,尽管如此,这次谈判还是为北平的文化遗产争取到了宝贵的生存机会。
但张自忠和周沆却因此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误解之中。张自忠留在北平,周旋于日军之间,遭受了不明真相之人铺天盖地的辱骂。“汉奸”“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如汹涌潮水般向他涌来,可他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坚守着心中的使命。
周沆同样未能幸免,被污蔑收了日本人的钱,还被传日本人给他安排了工作。这些谣言如锋利的刀刃,刺痛着他的心。但他始终坚守底线,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清白。
1940年,张自忠将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最终壮烈牺牲,用生命洗刷了自己的清白。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气节,让人们终于明白他当初的艰难抉择。而周沆,在后续的岁月里,也始终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爱国立场,他为保护北平文物所做的努力与贡献,也逐渐被人们知晓和铭记 。
在那段黑暗的历史时刻,周沆与张自忠,一个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一个在艰难处境中忍辱负重、坚守大义,他们以非凡的智慧、无畏的勇气和强烈的担当,为北平的文化传承点亮了希望的曙光。他们的功绩,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要坚定不移地守护文化根脉,让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1)《秦德纯回忆录》 2)《北平沦陷前后二十九史料》
原创:张成义
2025年2月9日 于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