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们大多数人对于人生四喜中的“洞房花烛夜”有怎样的思考,或有“春宵一刻值千金”的调侃;或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眷恋;而对于我,或有钟书先生《围城》中描述的那般:“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的伤感;亦或是“婚姻便是爱情的坟墓”的落寞。
如果把婚姻比作“围城”,那么我情愿一生都是那城外最遥远的农村小伙。为什么有这种想法?身边的朋友诧异的望着我,眼神里充满了不可思议。对呀,为什么会这样?还记得高三的百日誓师大会,学校请了某位著名教授给我们做高考冲刺动员报告,其中有这么一段或能解释我内心这种难以理解的非正常想法。那位教授带领我们读了这样一段类似鸡汤的话语: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积极地心理暗示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我理解为自我欺骗。一段美满幸福的婚姻的确让人羡慕憧憬,但现实中似神仙眷侣,双宿双飞并不多见,出轨、劈腿倒是层出不穷。小说中有潘金莲,现实中的马蓉也炒的沸沸扬扬。电视剧里常会出现这样的桥段:苦口婆心的妈妈劝告自己的闺女,恋爱是和他的优点相处,而婚姻更多的是去包容对方的缺点。戏里戏外,皆是人生,即是人生,便有相似。未进围城,城里的故事不敢多加揣测,但作为父母婚姻的结晶,我想谈谈孩子在婚姻中该是怎样的存在。
我就是当年学校里那个没有父亲训诫,没有母亲接送的“穷孩子”。我习惯父母争吵的喋喋不休,习惯了熟睡时被弄醒的无奈,习惯了自己安慰自己。舞勺之年,我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拉着奶奶的手,未问归期,我明白,从此我必须接受有父无母,或者有母无父的生活。孩子虽然懵懂,却也不傻。虽然不知道爱应该怎样去描述,但知道那是怎样的有一种体验,但这种爱因为一纸离婚协议变得支离破碎的时候,我平静的让自己感到害怕。在我的生活中,我喜欢和同学、朋友愉快的交流,做自己的事,因为那时候我只是我自己。我最烦的是过年,七大姑八大姨总有问不完的话题:妈妈有没有接你去她家过年,给你买什么衣服了,发了多大的红包给你,爸爸和阿姨对你好吗,阿姨过年有没有和你在一起······最后异口同声的用一句话结束“盘问”:唉,孩子挺可怜的,父母当年也不考虑考虑孩子。那时的我好像有点不是我。也许曾经我的内向且自卑都是拜你们所赐?
今年的暑假,奶奶生病,小姑带着孙女在我家帮忙照顾,小姑总是让我帮忙劝劝表哥早点和表嫂和好。都说外甥多像舅,在这一点上我这个大表哥还真传承了他舅舅的衣钵,和我表嫂分手了。为啥是分手,不是离婚?二十岁结婚,二十一岁养女,奉子成婚在当下似是一种潮流。也许年少轻狂,也许痴心错付,结婚三年小吵不断,打架也时有发生。分手在我看来是种必然。前天,表嫂突然打电话给我说她回来了,拜托我把女儿带给她看看。买了女儿最爱的衣服、玩具和零食,但是女孩回来却歇斯底里哭了一下午,然后又突然冲我没心没肺似的笑了。我一把抱住她,就像抱住当年的自己。没人会理解那是怎样的一种的痛,痛到难以呼吸,痛到没有痊愈的那天。
全家都齐心协力劝表哥回头,当然除了我。都道孩子太小,你们要为孩子考虑,不然孩子以后该有多可怜。表哥多次喝的酩酊大醉,和我倾诉,愿意为了孩子,与表嫂修好。一艘破船到底该怎么修理才能出海远航,才能历经风雨依旧扬帆?
孩子是父母婚姻的结晶,情感的延续,但作为维系婚姻的纽带,我不反感,也绝不苟同。我的确渴望过我的父母重归于好,但我更不希望他们只是为了给我一个完整的家,而违背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倘若真有来世,你敢保证你不会错投猪胎?也许大多数人觉得这样的父母十分自私,我却觉得这样活的更为真实与自然。
父母给予孩子生命,育其成人,终有一天所有的孩子都会远离家乡,或为爱,或为家,或为梦想。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而不应是某种关系的利益结合体。温馨而又甜蜜的家庭能给孩子甜甜的爱,但有了裂缝的家庭就不怕划伤了孩子吗?
父母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叫家教。一面破碎的镜子照射出来的注定是不完整的人,但不代表不完整的人生。修好与否,在我看来都有了伤痕,或在孩子,或在父母。与其纠结于如何修好支离破碎的家庭,不如未雨绸蒙,毕竟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嘛。至少孩子不应是父母婚姻的护身符。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没有自卑,没有所谓的低人一等,习惯了流言蜚语,但那又怎样?我依旧是我。
婚姻中的孩子究竟以怎样的角色存在?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