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过完暑假去上学,特别是第一次去上幼儿园或者第一次去上小学,孩子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不想离开家,独自去面对学校、面对同学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孩子,家长可能也会出现“分离焦虑”,对孩子去上学的一切都表现的非常担心,站在学校门口不想走或者在学校的门外来回徘徊。
在这样的焦虑情绪下,不仅仅会影响家长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也会导致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的很担心,在上学前不停嘱咐孩子注意事项,在放学后忍不住反复询问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甚至对孩子描述的事情表现出不理解、不相信的态度,试图挖掘更多信息。家长此类的表现不仅仅会让孩子受到感染,加重孩子的分离焦虑,也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信任,从而破坏孩子的健康自我认知和亲子关系。
那当家长感受到自己有“分离焦虑”,应该做点什么能够有效的管理焦虑情绪呢?
1
专注“自己的事”
孩子去上学,实际上就意味着孩子开始了迈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就意味着孩子对于家庭和家长的依赖会逐渐减少。这时,作为家长需要更专注“自己的事”,认真规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尽量避免一切以孩子为导向,更关心自己的兴趣和情绪,尝试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乐趣。家长有好的生活状态也能够感染孩子,帮助孩子建立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心态。
2
培养并信任孩子的自理能力
当孩子具备足够生活能力的时候,家长对于孩子的担心就会少一些。所以家长可以适当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要求孩子参与一定的家务劳动。除了做家务的能力,家长也可以在孩子的日常社交中引导孩子学习交朋友和处理人际间的问题,给孩子练习的机会,支持孩子努力尝试自行处理遇到的问题。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引导孩子思考解决办法,而不是代替孩子去处理问题。
通过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家长就会清楚在学校中孩子能够自己处理哪些问题,从而有效的控制焦虑情绪的扩散。
3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多倾听孩子的表达,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情况下,家长要尽量减少批评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到自己遇到困难是可以与家长沟通的,家长会帮助自己解决困难。
在有良好沟通习惯的前提下,孩子能够比较主动的与家长沟通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遇到的困难,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图文来源:斑马育儿说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