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闺女一岁多的时候,吃饭总想自己吃,她爸爸就觉得孩子太小,吃不了,掉出来的饭比吃进去的还要多,最受不了的是还会把衣服弄得一身都是饭,所以,不想给孩子自己吃,喜欢喂饭。
刚开始,孩子还会哭闹,后来也不哭了,饭也不愿意自己吃了,连给她喂饭都变得很被动。
再大一点,孩子想自己穿鞋,但又不会穿,动作也特别慢,她爸爸也觉得受不了,直接帮着孩子给穿好,图的就是干净利索。类似的事情多了,有一段时间孩子积极主动性就越来越差了,后来越来不肯自己做事了,明明有些事她会做,就是不肯做,比如东西掉地上了叫她捡就是不捡,怎么哄都没有用。
她爸爸不在家的时候,我就鼓励孩子自个做事,孩子表现出来的积极性非常高。有时我在择菜,孩子会过来和我说“妈妈,我来帮你吧”,不管会不会,难得她有这份心,我都愿意让她参与进来,孩子开心,我也开心。
今晚我准备拖地,孩子跟我说“妈妈,你教我拖吧”,说着就抢过我手里的拖把开始有模有样地学着我平时拖地的样子干了起来,那认真的劲超级可爱。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充满了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都喜欢尝试,对很多事都会表现出很积极主动的一面,只是大人的不认可和打击,使得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受到了毁灭。
既然孩子天生就具备积极主动性,我们该如何保持孩子的这一好习惯呢?
1.多鼓励,少嫌弃。每一个人都会在鼓励中变得越来越好,而嫌弃会让一个人的热情大减。想让孩子积极主动,我们就不能动不动指责嫌弃孩子,他不会的事我们可以教会他,只要孩子愿意,我们应该给他提供多一些尝试的机会。
2.重在参与,做得好与不好是其次。孩子愿意参与愿意动手本来是好事,我们不能把它变成坏事,觉得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然后横加干涉。孩子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出来的,谁也不是天生就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
只要孩子愿意参与,做得好与不好其实都不要紧。先保持孩子的热情,再教会他把事情做好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