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的事情多了,就觉得“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工作和生活中的大智慧。“难得糊涂”是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传世的名言,乃是他为官之道与人生之路的自况,意思是“装作不知道,其实心里很明白”。郑板桥对此还作了解释:“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在中国的传统智慧里,也有这样的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其实也是“难得糊涂”的另一种表述了。
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有许多优异卓越之士。在大部分的情况之下,世界由他们推动着前进。人人都想做聪明人,甚至即使是资质很平庸的人,也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言行表演,显示着自己是聪明的样子。可偏偏就有一种人,本身是有大智慧的,或者可以说智力绝对上乘,但表现出来的是不动声色、沉稳内敛,扔进人群里影子都见不到一个,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很形象──“大智若愚”。
做一个锋芒毕露的“聪明人”好不好?看上去应该是很好的。就如前文所说,很多不那么聪明的人,都想努力装出聪明的样子,以此来得到别人的夸赞,谋取现实世界中的名利。按照社会价值排序而论,聪明人肯定比愚钝人属于更高的价值阶位。在一个社会组织体系里,聪明人一般更能被上级委以重任,同样的一项工作任务,正常情况下,聪明人会完成得更好一些。聪明人都比较精明,“不容易吃亏”也是聪明人身上的标签,而得到好处的机会却大多了,这么一来,谁不想做聪明人呢?
但聪明人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聪明人往往有一点小才能,有某个方面的特长和优势,很多时候也因此恃才放旷,喜欢在他人面前抖机灵、放狠话、吹牛逼,表现得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也很容易引起他人心理的不适,让他人自觉不自觉提高警惕,与其保持心理的距离。聪明人容易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喜欢对他人进行批判和指责,夺取现实利益来不遗余力,这也往往令他人感到侧目。与聪明人在一起,总是要小心翼翼、谨慎行事,稍不留神就会有被剥夺感,久而久之内心会感到疲惫。
历史上记录聪明人的事情很多,即便是在文学作品里面,描写的聪明人物也是恒河沙数。比如说《三国演义》里的杨修,算是一个聪明绝顶、恃才放旷的人了。曹操心里想什么,他都一清二楚,结果是“为曹不喜”,最后落了一个悲惨的结局。《红楼梦》里面的王熙凤,那可算是个玲珑剔透的人,最后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锋芒太露、咄咄逼人的聪明有时候并不能保证有一个好的结果。被称为中国古今“两个半贤人”之一的曾国藩,一直对所谓的“聪明”抱有足够的警惕,他在给自己儿子曾纪泽的一封信中写道:“泽儿天资聪颖,但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功夫,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功夫。”在我看来,这里所谓的“浑”,应该就是指装糊涂了。
还是把话题引回到本文的题头。无论是工作也好生活也罢,不要太把自己变成一个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聪明人”,最好是做一个“难得糊涂”的人,做一个“抱朴守拙”的人,做一个“看破不说破”的人,做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以苏东坡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尾:“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