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得到 李松蔚 心理学通识196
是什么
“正念”起源于佛教。1979年,美国麻省大学医学中心创立减压门诊,推出MBSR(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项目,即“以正念为基础的减压”。经过循证检验,发现确实改善了病人的健康指征、生活质量和主观体验。
正念与自我接纳的关系
3-1 慢下来
正念项目的第一步就是“期待管理”。它从不“画饼”,不会在一开始承诺只要参加就受益。
创始人卡巴金说:“你不必喜欢每日冥想练习的安排,你只是去做,哪怕头脑一直说愚蠢、浪费时间,请照常练习,并尽可能全心全意投入,结束的时候,你再告诉我们是不是浪费时间。”
这其实冲击了日常生活的一个逻辑“每件事都要追求效率和投入产出比”。慢下来,做一些“没意义”的事情,本身就是重要的,留出时间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结果”。
这提示我,后续要把发呆放入每天的生活,而不是把学习铺满日程。
3-2 专注,别多想
理论依据:2010年《游移不定的心是一颗不幸福的心》论文发表,研究者发现,人们能够专注所在的事情时,会比游移不定更幸福。即佛教说的“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
正念的应对:把注意力关注在呼吸上。分心时接受,并把注意力重新拿回。只管眼下一刻,不畏过去,不念将来。
(疑问:真的可以不念将来吗?如果没有方向地四处乱撞,是不是没发更好地实现自我呢?但写下来的同时也感受到,这背后的假设也是“掌控”的期待,希望自己可以掌控未来、优化投入产出回报)
3-3 不容易
佛教的人生观:世事无常、众生皆苦。
承认人生无法避免痛苦,主张更坦然、平和地面对一切,苦就苦吧,生活本该如此。也想起《知否》里说的,“怎么都苦,看你更愿意吃哪种苦”。
这一方式区分了“痛苦”和“痛苦引发的反应”。例如“苦味”是客观刺激,“眉头紧皱、大呼小叫”则是苦味引发的反应,后者来自于客观认知。如果接受、并能品尝,就没那么难受了,就像有人爱吃苦瓜、黑巧、冰美式。
所以我们承认人生的辛苦,不再抗拒或试图控制,只是感知其分量,保持有尊严的姿势、呼吸、关照自己的身心、聚焦于此刻想完成的事情。其底色是“悲悯”。
所以接纳也好,不接纳也好,无论有多糟糕,无论有多糟糕,都可以温和地把注意力放回呼吸上,专注于此时此刻。
我目前使用最多的就是yoga nidra,感觉也是正念的一种,在每次焦虑失眠的时候,就可以听着它慢慢放松自己,即使最后没有睡着,也能好好地感受到自己,照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