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现象(又称为“小世界现象”small world phenomenon),可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六度分隔假说(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联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现象(又称为“小世界现象”small world phenomenon),可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纽带的效果。 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
其数学解释如下:
若每个人平均认识260人,其六度就是260^6=1,188,137,600,000。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多倍。 ——摘录自wikilab
六度分隔实验:
Degrees of separation = no. of steps to go half way round circle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从内布拉斯加州和堪萨斯州招募到一批志愿者,随机选择出其中的三百多名,请他们邮寄一个信函。信函的最终目标是米尔格兰姆指定的一名住在波士顿的股票经纪人。由于几乎可以肯定信函不会直接寄到目标,米尔格兰姆就让志愿者把信函发送给他们认为最有可能与目标建立联系的亲友,并要求每一个转寄信函的人都回发一个信件给米尔格兰姆本人。
出人意料的是,有六十多封信最终到达了目标股票经济人手中,并且这些信函经过的中间人的数目平均只有5个。也就是说,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6个人。1967年5月,米尔格兰姆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实验结果,并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假说。
尚未证明的“理论”:
但是在30多年的时间里,米尔格兰姆的理论从来没有得到过严谨的证明,虽然屡屡应验,虽然很多社会学家一直都对其兴趣浓厚,但它只是一种假说。现在,美国两所不同大学的社会学家们正在分别对此进行研究,它们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网络时代的新型通讯手段——Email——来对“小世界现象(small world phenomenon)”进行验证。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登肯·瓦兹主持了一项最新的对“六度分隔”理论的验证工 程。166个不同国家的六万多名志愿者参加了该研究。[1]瓦兹随机选定18名目标(比如一名美国的教授、一名澳大利亚警察和一名挪威兽医),要求志愿者选择其中的一名作为自己的目标,并发送电子邮件给自己认为最有可能发送邮件给目标的亲友。到目前为止,瓦兹在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最新论文表明:邮件要达到目标,平均也只要经历5~7个人左右。
为什么是“六”度?
“六度分隔”假说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自身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威力有了新的认识。但为什么偏偏是“六度分隔”而不是“七度、八度”或者“千百度”呢?这可能要从人际关系网络的小世界性质的另外一个特征“150定律”来寻找解释。
150法则(Rule Of 150)
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比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sim卡只能保存150个手机号,微软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种SS)只能是一个MSN对应150个联系人。
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无论你曾经认识多少人,或者通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多少人建立了弱链接,那些强链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则。这也符合“二八法则”,即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
六度分隔的应用
无论是人际网络,还是万维网的架构,还是通过超文本链接的网络、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甚至人类脑神经元、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有着完全相似的组织结构。通过网络使"六度分隔"理论对人人之间都可以构成弱纽带,当然理想的状态是人人都置身在连接的世界中,这个目标在不断接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这在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
人、社会、商业都有无数种排列组合的方式,如果没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损耗掉。在互联网上聚合的弱纽带当然还是虚拟的,虚拟虽然是网络世界 的一种优势,但是和商业社会所要求的实名、信用隔着一条鸿沟。通过熟人之间,通过"六度分隔"产生的聚合,将产生一个可信任的网络,这其中的潜能的确是无 可估量的。
当前运用六度分隔的人们领域有:直销网络,电子游戏社区,SNS网站和BLOG网站。
Gmail的邀请模式是我很看好的一个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你的朋友圈是稳定的,不断延伸的。当你收到了你朋友发给你的邀请信,注册成为Gmail的用户,你的Gmail地址就会自动的进入你朋友的地址簿。这样就可能会发生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你的朋友将来可能会收到一封Gmail的邀请信,这封信是你邀请的很多层的某个下家发出的。这就是一个六度理论的应用。
另外一个典型的六度理论运用的领域就是博客。博客是非常强调自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博客就是个人门户,它在实现着个人门户的很多功能。当然,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博客功能上还有所欠缺,除了评论外,缺乏作者和访问者的沟通渠道。在一些博客已经可以看到博客组成的圈子。志趣爱好相同的博客,他们会组成自己的小圈子,在小圈子内分享各种信息。
如果能从功能上对圈子加以完善和提高,相信能对人的交往很有帮助。比如可以在圈子内共享网络书签,RSS源;自动建立一个快速访问的好友列表;跟踪好友的最新发言等功能。这样“弱链接”会随着你们相互了解的深入而变成“强链接”,这不就是我们所希望的么?
我的理解: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