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性格心理学》种,思考型孩子对应性格色彩为蓝色。蓝色性格的孩子,理性而又敏感,遇事沉着冷静,做事严谨细腻,有很强的自律精神,同时又有些敏感、情绪化。
01 敏感:内心细腻,注重细节
小丽的妈妈,上个月给小丽生了一个小弟弟,大家对小弟弟呵护有加,小丽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很少走进妈妈与自己的房间,而当大人提到可爱的弟弟时,小丽反而表现出讨厌的态度。
坐月子中的妈妈,还是感觉到了小丽的反常行为,于是,单独找小丽沟通,才知道小丽是吃醋了,觉得大家都不爱他了,都爱现在的小弟弟。
于是妈妈抱住小丽,安慰她,大家对她的爱不会递减,只会递增。只是还小,需要大家更多的照顾,不过,大家都是同样喜欢小丽与弟弟的,你们都是重要的,都是我们的心肝宝贝。
小丽抱住妈妈的脖子,似乎开心了起来。
敏感,是蓝色熊孩子的特质之一,他们比较善于探索,善于思考问题,所以就缺少了红色表现型孩子的善于沟通与交流特点,也相对来说容易钻牛角尖。
所以,家长在面对思考型的孩子时,要多一份细心与观察,发现孩子的情绪不良时,要及时给予疏导,耐心的沟通,保证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02 睿智:爱思考,谨慎又缅甸
幼儿园时,有一项电子百拼的课程,老师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电路示范以后,让大家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电路连接结果。
班级里一片哗然,小朋友们纷纷叽叽喳喳地讨论个不停,只有小明安静的坐在那里思考着,不一会儿,小明说道:“我想到了”,于是用他的办法给大家操作一遍。
老师特地表扬了聪明的小明。
思考型的孩子,相对来说比较安静,沉迷于思考中,爱动脑筋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快乐的时刻莫过于想到了好方法时刻。
但是,如果他们没有思考出好的办法,那么他们就会一直沉浸思考中,不喜欢交流与被打扰。
所以,家长在面对思考型的孩子时,要充分的尊重孩子,尽量不打扰他们,并给予他们鼓励,与支持,以及一些必要的引导。
03 专注:注意力集中,喜欢研究
小泽在玩游戏时,尤其是魔方、堆积木、下棋等动脑筋的游戏,通常会比较专注,安静的坐在一边玩很长时间,不断的尝试,挑战、成功,这样的循环中。
思考型的孩子,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就是专注。相对于其他的孩子,更容易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中,并且去发现更细微的现象,尤其是,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所以,当思考型的孩子,在专注的做一件事情时,家长尽量不要去打扰他,给予他一个安静舒适的探索环境,而当孩子向您提出困惑时,耐心的给予解答,保护好孩子的专注力。
04 服从:乖巧听话,不善拒绝
小莲与小飞一起海边玩堆沙子的游戏,小飞被指挥一会儿帮小莲海边取水,一会儿帮拿铲子,一会儿又帮忙装沙子等,就像是小莲的私人助理似的,忙前忙后。
在一旁的妈妈看到后,为其着急与委屈,好不容易出来一起玩了,却成了别人的助手了,自己的乐趣又在哪里?
温和是蓝色孩子的一个重要的特质,同时也是讨人喜欢的品质。他们一向是父母及老师眼中的“乖孩子”,但是,这样好吗?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过于乖的孩子,就容易失去自我、压抑自我,过度的去讨好别人。
而这重要的塑造来源就在于,教育中的过于严厉与强势,孩子从一开始的反对无效,到后面的主动乖巧与讨好家长,学会看家长的脸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没有主见,甚至还会表现为内向、懦弱。
所以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特性,使家长要反省了,您是否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了?您是否是太强势了?
05 乐于合作:有团队意识
从上面的例子中也可以看出,思考型孩子的乐于合作精神。
思考型的孩子相对比较内向,不善于交际,但是他们内心比较细腻,能够很好的去体会他们的感受,所以,他们是很好的合作帮手,而且他们善于去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所以就深受同伴们的喜欢。
但他们一般都是被动于合作,缺乏主动性。所以需要父母及养育者的正确引导与教育,鼓励与支持孩子,多与他们交流合作中的乐趣与成果,给予孩子自信,鼓励他去主动合作。
06 脆弱:敏感,自尊心强
佳佳报绘画兴趣班也有一年多了,有一天早上妈妈催她快迟到时,她突然告诉妈妈,她不想上绘画班了。
经过她耐心的沟通,原来上一周的绘画课中,老师奖励了很多小朋友一些礼物,而她没有,于是,觉得没有面子,同时绘画技术又不好,双向打击就失去绘画的乐趣了。
妈妈一是鼓励他坚持,二是与老师交流,重新拾得孩子的这项乐趣,经过了一堂课以后,佳佳又恢复了绘画的乐趣。
敏感,是蓝色型孩子或多或少都具有的,常常与脆弱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的心思比较细腻,所以,很容易因别人的疏忽而造成自己内在的伤害。
而好的一面是孩子会更上进,更积极主动的争取与完善自己。坏的一面是,孩子会受到打击而选择放弃或自卑。
这时候,最亲近的家人,起到最重要的角色,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以温和的语气,因为过激的教育,容易让孩子产生内惧,尤其是,还是在接受这样的批评时,还容易产生自卑,影响孩子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一位有温度的宝妈,儿童心理学教育者,专注于儿童心理成长,性格培养,家庭教育,擅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育儿实践中,分享儿童心理学教育经验。点击关注,一起成为最懂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