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是一只普通的乡村土狗。对于小说主人公来说,它却是一份难以忘怀的成长陪伴和精神寄托。
第八章
开学后没多久,酷暑统治的霸权逐渐动摇,士气渐长的秋风南下越过山脉,时不时侵扰这口放置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已经明显火候不足的“火锅”。蒸腾的热气遇上南下的冷风,如同两个势均力敌的拳手,非要厮打十来个回合才能分出胜负。这场新旧势力之间的较量演变成秋雨连绵的拉锯战,通往学校的土路恣意地吸吮着雨水,很快就变得泥泞不堪,农用拉车在上面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像小孩用手画出的两道不怎么规整的平行线。
从家到学校大概有两里路程,每当这个时候家里大人没空送我上学,重任就落到了不怎么情愿的哥哥身上。
他那时已经升入镇上的初中,每天梳着时髦的发型,生怕我弄乱了他的造型,一百个不情愿。哥哥穿着深筒水鞋,背着我一深一浅地趟过泥地,把我放到小学门口还要再走几里地到镇上去。
“哥,你力气咋这么大?走这么久也不累!”“那边有个小水塘,我们在那玩一会再走吧?”趴在哥哥背上,我总是废话连篇,经常惹他生气。他从来都不正面回答我的一万个为什么,实在不能忍受的时候就夸张地扭动几下身体,试图把我抖翻在地,要我吃得一嘴稀泥。我则像只灵敏的猴子,总能预判他的企图,提前就牢牢抓住他的脖子,任他怎么颠簸也不松手。
好在这样的雨季不算太长,天晴之后张超就名正言顺地不用管我了,每天骑着自行车在村子里一溜烟地进进出出,我时常见不到他的身影。
这时,土豆便成为我上学路上的忠诚伴侣。每天早晨,家里人还在吃早饭的时候,它就急不可耐地在堂屋门口来回转悠。等我收拾好书包,它就一溜烟地跑到前面开路,跑出去好远又跑回来催促我,来回折返一点疲惫的意思也没有。我也知道投桃报李,总要在兜里多揣上一块烤熟的土豆,于是在上学的路上,路人常常会听到这样奇怪的对话:“土豆,快来吃土豆啦!土豆,接住啊,给你土豆!”
晚饭时候,家里的人总算是凑齐了。可是农家的晚饭总是这样一幅场景:爸妈坐在圆桌旁吃饭,阿婆端着碗在灶台里边吃边看火,哥哥碗里夹满菜蹲在庭院的台阶上边吃边哼着流行歌曲,我则一边吃一边逗弄着土豆……
偶尔,家里的男主人会不满这无序的纷乱,吼上一声“你们两个臭小子还好好吃饭不?”如同听到哨响后,学生早操整理队列立马各归各位,我俩也赶紧上桌夹菜,埋头吃饭。然而,一旦男主人稍一分神,吃饭的圆桌上又只剩下他们两人,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话茬,闲聊家常琐事。
“眼看农忙就要结束了,我准备出去找点事做,挣点钱补贴家用。”爸爸嚼着馒头,嘴里咕哝着,说起了村东头的黑娃家在城里卖凉皮生意还不错。
“还有他二婶家两口子,听说到西安打工去了,现在种地只能糊口,想挣点钱不得出去打工嘛。”母亲附和着,两人不咸不淡地谈论着,好像也没个主意。
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刮到了这片内陆腹地,通往县城的道路上开摩托车或骑自行车的人多了起来。生活似乎在慢慢变好,即使是农村也很少再听到阿爷阿婆那一辈人口中忍饥挨饿的可怕场景。不过,也许那段岁月刚好被父母这一代赶上了,他们潜意识里埋藏着一种危机感。即使忙完农耕,农家人也很少有闲得住的时候,假期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他们得想着法子多挣点钱。
村子里的人家争先恐后地盖起了楼房,房子里却空空荡荡的。很多家庭把小孩丢给阿爷阿婆照顾,父母到县城做起小本买卖或者打着零工,农忙季节又回村里忙活一阵,两边的事情都不耽搁;一些刚从学校出来,不想上学又不肯在家务农的年轻人是这股打工浪潮的主力军,他们去的地方更远、回家的次数也很少。几年过去,我都记不得邻居家哥哥姐姐们的模样。
奔波,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也许是看到自家的瓦房在村子里不断拔地而起的楼房中有些寒酸和扎眼,父亲很快也加入了这股打工浪潮,母亲则留在家里照料庄稼,照看年幼的我以及不省心的哥哥。
离别的时候,父亲背着一个帆布口袋,里面装着几件换洗的衣裳和阿婆为他准备在路上吃的干粮。交代完家里的农活,他不忘叮嘱我和张超:“要好好学习,哥哥要让着弟弟,都要听你妈的话!”
从此,印象里家的模样就变了味道,一幅由远方的父亲、更加辛劳的母亲、不见踪影的哥哥、时常打瞌睡的阿婆、来回奔跑撒欢的土豆构成的画面时常萦绕在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