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读本》——李银生(北京东方慧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禁烟后不久,林则徐所面临的形势就迅速恶化起来。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一路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道光皇帝惊慌失措,虽然林则徐发出四件奏折,其中包括中国精神读本中的《密臣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并留下“每念一身之获咎犹小,而国体之攸关甚大”这一名言,林则徐坚持禁烟主张,力驳“禁烟召战论”并大谈制船造炮建海防的重要性,但清廷意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 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
林则徐虽抗英硝烟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他忍辱负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被贬至新疆伊犁。在前往伊犁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不公抱不平,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写下中国精神读本中的另外一篇诗词《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并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句话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
可见林则徐一心一意热爱祖国,不怕困难,不屈不挠,不畏权贵,自强不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为了国家利益敢于直面皇帝,置祸福荣辱于度外的爱国主义精神。
后人评价林则徐是“中国政治家中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在中国,林则徐是我国人民的缩影。是一位理想的爱国志士。是圣人,而且是万圣之圣。林则徐是“中国爱国志士的骄傲”,“为官数年,他廉洁、睿智、行为正直”。为人处事很讲道德,有强烈的责任感。 这就是林则徐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精神。
晚清这段中国精神,讲完民族英雄林则徐,我们不得不讲一下李鸿章,李鸿章因代表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被国人所误解。自古局外人,哪知局内人的艰苦,若求和,则背负卖国骂名,若求战,则背负战争之责。局外人与世无关,自然想要追求亲民,但当时是民众对于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并不了解,而经历过鸦片战争和开创洋务的李鸿章,对西方的军事深为了解,在深入了解后反而没有勇气与西方发动战争。被后人评为中国半个圣人的曾国藩是这样,李鸿章是这样,我们革命先驱孙中山也是这样。所以在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丝毫不提明确反对外来侵略,只是后来经历过一些战争等事情,孙中山才逐渐认识到列强的本质,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无论是日本吞占琉球群岛,还是法国侵占越南,李鸿章就深切意识到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在西人,未来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这样的道理。因此,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并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于同治二年(1863年)创办了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开始筹办洋务,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等都是该期间的重要成果。并写下了书中摘录的《筹议海防折》的奏折,如同林则徐一样,忧国忧民,并且有远见之明。
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大部分人对日本的认知还处于中国藩属国的地步,包括清朝内部,大多官员都瞧不起日本。而李鸿章自1875年后对日本就大加防范,四处奔走,不断游说清政府加强海防,购买军舰。然而,对李鸿章多次申请的海军军费。户部却严加克扣,导致自1888年创办北洋水师后,海军未曾增添任何设备,也未添任何一艘战舰。甲午前夕,本为北洋水师购买军舰的军费被户部官员私自拿来作为庆祝慈禧生日修建颐和园的费用去了。战争爆发时,清廷内部喜气洋洋,对于战争无人问津。仅李鸿章一人负责战事。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饱受国人期待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次年在日本马关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令国人悲愤。在签约商定上李鸿章据理力争,尽力保全国土,维护国家利益,尽力做到能征服一分,即少一分之害。最后,在日本被人刺杀,脸部受伤,为国争取了很多利益,在签订条约后,李鸿章和其师曾国藩一样被斥为卖国贼,李鸿章因为此事还被撤去官职。
据说在签字前的最后关头,李鸿章还曾经垂泪对使团的美国顾问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而中国可以抵抗至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和。”大有和列强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
李鸿章身上自然有腐朽王朝的愚忠观念,但身处乱世,他仍然竭尽全力保全中国利益,这已经说明李鸿章对于时代的变化看得很清楚,只是说晚清朝堂的局限。他也无能为力罢了。
公元1900年,慈禧太后向11国列强宣战。然而,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朝却毫无招架之力。最终,11国列强于当年8月攻入北京城,慈禧带着全家老小,不顾京城安危逃往西安。
放眼大清国,万里疆土之内,文武百官之中,谁去当这个和事佬,与11国列强谈判呢?唯有两广总督李鸿章敢与列强拍手叫板而已。于是,慈禧只得命年近八旬的李鸿章进京。
李鸿章拖着即将油尽灯枯的身躯来到北京,而这也是他此生最后一次为大清国收拾残局,干这出力不讨好的差事,背负卖国求荣的骂名。
在和谈中,李鸿章虽是以战败国的身份来谈判的,但是他那股心里的傲气却给了各国代表一个下马威。在各国代表都还没坐下的时候,李鸿章就率先坐下,并挥手示意各国代表,你们也可以做下来。要知道,此时李鸿章面对的并非是自己的下级,而是侵略中国,企图瓜分中国的罪魁祸首们。这也是李鸿章的高明之处,因为虽然清朝被八国联军打败了,但是他们依旧在中国的土地上,只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客人。李鸿章此举只是不承认列强在华的身份和地位罢了,只有这种趾高气扬的态度,才能尽可能的挽回大清的损失,在谈判桌上才能尽可能的为大清争得一口气。
当时西方列强态度非常蛮横,中国成了待宰的羔羊,李鸿章对西方列强的嚣张气焰却毫不在意,把列强侵华的丑陋嘴脸揭露的一目了然,将自己心里的不痛快全部吐露了出来,并告诉他们,瓜分中国就是制造义和团。中国人安分守己,从来不爱惹事,可为什么这么多义和团起来了?是因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果瓜分了中国,到那时义和团就会越来越多,家家都是义和团,人人都是义和团,就连油灯枯竭的李鸿章也会是义和团。义和团的口号就是扶清灭洋,并于谈判前的娘子关战役中,取得了胜利,致西方列强死伤1800余人,打破了逢洋必败的的战争神话,
李鸿章的言外之意就是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胡作非为,必将激起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到那时必将给列强带来严重的后果。
李鸿章讲到中国有句古话,您不惧死,奈何以死惧之。意思就是说,如果百姓都不惧怕死亡了,你拿死亡去威胁他们,他们会感到害怕吗?李鸿章还说,中国人连活着都不怕,会害怕死吗?此话喊出了近代中国人的倔强,放眼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妄图侵略中国的最终就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滚。最终,各国列强迫于压力和长远考虑,双方约定清朝向各国赔偿白银从十亿两降到4.5亿两,同时对于其他苛刻条件也有所妥协。
李鸿章就是以这样的三寸不烂之舌获得了和各国讨论议和条件的权利。保全了清朝政府,以使得西方列强改变侵略中国的策略。李鸿章用尽最后的力气,不惧生死,不畏强暴与各国代表唇枪舌战,尽力保全国土,维护国家利益。这就是李鸿章所代表的中国精神。然而,仅凭谈判怎能改变历史的结局。
最终,在万般无奈之下,这位78岁的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背下这吃力不讨好,遭人唾骂的黑锅,我相信,这绝对是李鸿章此生最不愿意签的名字。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李鸿章就病逝了,他带着遗憾和世人的唾骂,永远的离开了。到今天已经整整120多个年头过去了,我想我们都应该向这位老人表示歉意。不过,李鸿章老人在九泉之下也可以安息了,因为今日之中国没有任何人可以强迫做我们做任何事。